跨越 80 年的 “师生对话”:当代大学老师镜头下的民国教书先生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当甘小二在 2025 年开学季重返华南师范大学的讲台时,他带来的不仅是教案,还有一部穿越八十年历史烟尘的电影记忆。《坪石先生》—— 这部首日排片仅 0.3%、总票房不
当甘小二在 2025 年开学季重返华南师范大学的讲台时,他带来的不仅是教案,还有一部穿越八十年历史烟尘的电影记忆。《坪石先生》—— 这部首日排片仅 0.3%、总票房不足 50 万元的小众影片,却让东北观众跨越城市观影,让坪石镇居民自发重走拍摄地,让高校师生掀起包场热潮。在商业电影主导的暑期档,这部讲述抗战时期岭南学者守脉故事的作品,正以另一种方式定义着电影的价值维度。


被遮蔽的历史:从文献碎片到银幕群像

2017 年,华南师大数学系老教授钟集的史料让甘小二第一次触碰到那段 "被学术史遮蔽的传奇"。直到 2019 年,49 岁的他在梳理岭南高等教育传统时才惊觉:抗战时期广州、香港沦陷后,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辗转迁至粤北坪石镇坚持办学的往事,竟连身为大学教师的自己都一无所知。这群后来被称为 "坪石先生" 的教育者,在烽火中构筑的 "第二联大",与西南联大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中国抗战教育的双子星座。

《坪石先生》剧照。(图/受访者提供)
甘小二以 "筚路蓝缕气犹在,残山剩水血未凉" 概括这段历史的精神内核。为将文献记载转化为银幕叙事,他与中山大学陈林侠教授耗时四年打磨剧本,甚至与主创抵押家产筹集资金。这种近乎悲壮的创作姿态,恰与影片中先生们背负典籍迁徙的场景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史料考据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美术团队复刻的篆书黑板字、100% 同期收音捕捉的呼吸声、黄际遇家书的手写字迹(实为甘小二担任手替),都在构建着历史的质感。
选择黄际遇作为主线人物堪称神来之笔。这位被称作 "科海青灯" 的数学泰斗,其编著的《几何学》《代数学》影响至今,更难得的是他文理兼通的名士风度 —— 精通英日双语,擅长象棋、马术、剑术乃至足球。甘小二从其日记中摘编台词,将 1940 年的校庆对联巧妙移植到 1944 年场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间找到了微妙平衡。三位校史专家的一致认可,印证了这一创作选择的学术合理性。

仁科扮演黄友棣在校园新年晚会上演奏。

 

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接力

谢君豪从香港坐高铁赴广州洽谈角色的举动,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致敬。这位因《南海十三郎》深入人心的演员,以 "目击而道存" 的气质完美诠释了黄际遇的名士风骨。拍摄期间,他坚持到杀青戏后才因重感冒失声,这种职业操守恰与角色精神形成奇妙共鸣。在骈文授课戏中,他将背诵演绎为自然流露的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最本真的精神状态。
剧组宛如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共同体: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饰演自己曾拜访过的留法学者盛成;五条人乐队茂涛用家乡话演绎角色,台词完全贴合其语言习惯;王宏伟塑造的卫梓松在幽默日常与殉国壮举间无缝切换。这些创作者并非简单扮演历史人物,而是以自身专业实践呼应着 "坪石先生" 的精神传承。甘小二坦言:"今天的大学教授演他见过的八十年前的教授,这本身就是一段佳话。"

导演甘小二在拍摄现场给演员讲戏
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困境意外成为精神传承的注脚。为实现同期收音,当地政府临时改道国道以消除噪音;美术团队手绘所有篆书场景而非依赖数字技术;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主创们自掏腰包维持拍摄。这些身体力行的坚持,与影片中先生们在轰炸中保护图书仪器的情节形成镜像,证明着知识分子面对困境的永恒选择。

《坪石先生》剧照


票房之外:教育电影的另一种抵达

辽宁抚顺的放映现场给出了最意外的答案 —— 这座东北城市的观众通过字幕看懂了全粤语对白的影片,对岭南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跨越地域的共鸣印证了甘小二的判断:"好的历史叙事具有普遍感染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坪石镇居民的反应,他们在老旧影院观影后自发重走拍摄地,在社交媒体分享与家乡相关的历史记忆。
教育系统的反响构成了影片独特的接受轨迹。开学后,华南师大、中山大学及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包场放映,让这部 "抗战电影" 回归教育本质。有中小学老师映后表示要告诉学生 "读书是有用的",华师学生则从中获得对抗 "AI 焦虑" 的精神力量。这种反馈印证了甘小二的创作初衷:"追问教育是什么,比提供标准答案更重要。"

青年演员颜秋越,在《坪石先生》中饰演学生邱扬
四刷观众的感悟揭示了影片的多义性:从初看的画面美感,到再看的历史脉络,直至最终感受到的情感共鸣。正如影迷所言,这部 "老火汤" 式的作品没有强情节刺激,却以 "细节见真章" 的叙事耐心,让观众在反复品味中领悟其精神内涵。读书会持续十多天的讨论、校友会联合观影活动,都证明着优质内容的长尾效应远超短期票房表现。


坪石精神的当代启示

在中图举办的分享会上,甘小二将 "坪石精神" 概括为 "烽火岁月中教育者坚守使命、守护文明的毅力与担当"。这种精神与当下倡导的 "教育家精神" 一脉相承,提醒着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明传承。影片中 "有青年才有未来" 的台词,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的阐释 —— 当甘小二看到学生因电影重新思考文科价值时,他确信自己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教学实践。
作为电影教育者,甘小二将创作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他在课堂上解析《坪石先生》的创作细节,让学生理解 "电影创作是向下兼容的学习"。这种 "在创作中教学" 的理念,恰是对黄际遇等教育先贤实践的延续。正如他所言:"真正的道和业,不一定只在课堂上。"
面对排片困境,甘小二以毛笔字幅 "何以为报?导演无所有,聊赠一短巾" 回馈观众,这种文人式的坚守与影片中先生们的从容治学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玩笑式的 "玄学" 论 ——"拍什么样的人就经历什么样的命运",实则揭示了创作与人生的深刻关联。当王宏伟断言 "这百分之一百是一部好电影" 时,他指向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那种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在商业电影喧嚣的时代,《坪石先生》以不足 50 万的票房书写了另一种成功范式。它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必依赖市场奇观,正如八十年前坪石的先生们用最简陋的条件延续文脉。当年轻观众在影片中找到对抗焦虑的力量,当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职业意义,这部 "拍给未来" 的电影,已然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 —— 让文脉在银幕光影中获得新生,让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永远年轻。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