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将被取代?未来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在颠覆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组织,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标志,始终与技术变革深度交织。从人类驯化植物开启农业文明,家庭、乡村乃至国家等组织形态逐步成型,到工业革命催生复杂生产体系,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推
组织,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标志,始终与技术变革深度交织。从人类驯化植物开启农业文明,家庭、乡村乃至国家等组织形态逐步成型,到工业革命催生复杂生产体系,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推动着组织模式的重构。尽管学术界对技术进步与组织演变的因果关系尚存争议,但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规律已成为共识 —— 只有当技术与组织形态高度适配时,生产要素才能释放最大效能。
在漫长的组织演进史中,企业是相对晚近的产物。通常认为,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历史短暂,企业却凭借其独特的制度优势,迅速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的微观基石。而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管理者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支撑着组织的高效运转。


一、“无老板” 叙事的兴起与幻象:扁平化不等于无管理

自上世纪末起,“无老板公司” 的理念开始在商业领域蔓延,从影视创作、商业书籍到企业实践,“去管理层化” 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化的叙事。这种叙事以 “雇员赋权”“组织扁平化” 为核心,将 “创新”“灵活”“员工自主” 等极具吸引力的标签与之绑定,同时有意无意地将科层制描绘成 “僵化”“守旧”“压抑创造力” 的代名词。
在这一叙事逻辑中,“扁平化” 与 “无老板” 被画上了等号。许多管理类书籍宣称,只要效仿威尔乌(Valve)、声破天(Spotify)、美捷步(Zappos)等所谓 “明星企业” 的扁平架构,就能自动消除官僚主义、弱化管理控制,让员工自然获得自主权与成就感。但《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作者尼古莱・J. 福斯与彼得・G. 克莱因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一叙事的片面性 —— 扁平化仅是特定场景下的组织选择,而非 “无老板” 的代名词,那些被推崇的 “无老板企业”,实则仍保留着科层制的核心特征,甚至存在权力更集中的现象。

《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丹]尼古莱·J.福斯、[美]彼得·G.克莱因 著,熊越、张宽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

(一)“最终裁决者” 从未消失,权力集中度可能反升

所谓的 “无老板公司”,几乎都存在一个隐形的 “权力核心”—— 要么是单个决策者,要么是小型决策团体,承担着最终裁决责任。扁平化确实可能减少中层管理岗位,将部分权力下放给普通员工,但另一部分原本属于中层的权力,并未消失,而是悄然向核心决策者转移。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企业的权力集中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可能因层级减少、决策链条缩短而进一步提升。

(二)中层管理者以 “隐形形式” 存在,权力真空催生小团体

即便企业表面撤销了中层管理职位,对协调、合作与决策的需求,仍会在组织内部催生 “非正式权力中心”。擅长社交、沟通能力强的员工往往会成为小团体的核心,承担起原本中层管理者的部分职能。例如,部分 “无老板企业” 推行 “同事互评与绩效挂钩” 制度,但这种模式本质上仍是一种管理控制,且更容易引发员工间的利益矛盾 —— 试问,有多少员工真正愿意将自己的工作评价权完全交给同事?

(三)扁平架构的设计依赖管理者,初始规则仍是科层制的产物

即便某些企业实现了高度扁平化,且不存在明显的 “核心裁决者” 或 “隐形小团体”,其组织架构与运行规则的设计,仍离不开管理者的主导。以维基百科为例,其开放式协作模式看似 “无管理”,但底层代码的编写、内容审核规则的制定、运行机制的搭建,都是由核心团队(本质上的 “管理者”)预先设计的。没有这些基于科层逻辑的初始设定,开放式协作便无从谈起。


二、科层制的再认知:打破 “守旧” 标签,重估其适应性与效率

在 “无老板” 叙事的渲染下,科层制被塑造成 “无法应对时代变化” 的 “笨拙巨人”。支持者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彻底改变了商业环境,科层制的垂直管理结构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且科斯、威廉姆森等学者对科层制的辩护,均产生于信息技术革命之前 —— 当时企业需要通过内部科层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如今外部交易成本因技术进步大幅下降,科层制的存在已失去 “正当性”。
但福斯与克莱因通过重构理论逻辑、解读经典案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驳:科层制并非 “守旧” 的代名词,其在信息处理、适应变化、推动创新等方面,仍具备扁平化组织难以替代的优势。

(一)科层制的信息处理能力不逊于扁平化,且更适配决策需求

没有证据表明科层制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 “系统性落后” 于扁平化组织。为应对外部变化,企业确实需要向一线人员授权,让其快速捕捉市场信息,但信息的筛选、整合、传递以及基于信息的决策,仍需科层制提供的结构化保障。尽管科层制的信息流动速度可能慢于扁平化组织,但从 “辅助协调合作”“支撑科学决策” 的目标来看,科层制的信息传递更具准确性与针对性,反而更高效。

(二)信息技术同时降低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科层制的适用范围反而扩大

“外部交易成本下降导致科层制失效” 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信息技术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这意味着,原本因内部协调成本过高而只能依赖市场机制的经济活动,如今可以被整合到企业内部,通过科层制进行管理。科层制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因内部成本的降低,获得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科层制诞生于变革期、发展于动荡期,具备强大适应性

历史进一步证明了科层制的适应性:现代科层制组织恰恰诞生于 19 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 “技术变革浪潮期”,并在一战后 “全球动荡与快速变化期” 实现广泛传播。这说明,科层制从诞生之初,就具备应对变化、适应动荡的能力,而非 “无法应对变革” 的僵化体系。

(四)科层制不抵制创新,反而通过分工提升创新质量

“扁平化更利于创新” 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扁平化组织可能因员工自主权高、沟通成本低,产生更多创意,但创意不等于创新 —— 从创意到落地,需要资源整合、风险控制、流程推进等系统性能力。科层制通过明确的分工、专业化的管理,能够更高效地筛选优质创意、调配资源、推进项目,在创新质量与落地效率上,反而比扁平化组织更具优势。



三、管理者的核心价值:打开企业 “黑箱”,平衡稳定与灵活

《管理者为何重要》虽语言通俗,却蕴含深厚的理论底蕴。对于关注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的专业读者而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反驳 “无老板” 叙事,更在于通过引入奥地利学派的 “企业家精神理论”,尝试打开企业理论中的 “黑箱”—— 传统制度经济学(如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虽能解释 “企业该如何组建”,却无法回答 “企业为何能行动”,仿佛企业是能自动对成本与激励做出反应的 “机器”。而福斯与克莱因则指出,管理者的 “企业家才能”,才是驱动企业行动的核心动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外部环境变化将愈发剧烈,对企业协调、合作、决策的速度与精度要求也会更高。此时,科层制的优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因管理者的重要性提升而更加凸显 —— 科层制的本质,是 “管理分工” 与 “动态调整” 的结合,而管理者正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执行者。

(一)科层制通过 “管理分工” 提升效率,管理者是专业化的 “协调者”

福斯与克莱因将 “企业家才能” 视为一种生产要素,而管理行为就是这种要素的直接产出,且管理作为 “中间品”,需要投入企业生产流程。与所有生产活动一样,管理的效率也能通过 “专业化分工” 提升 —— 科层制将 “协调、合作、决策” 等管理职能,赋予具备比较优势的管理者,让其专注于这类核心任务,普通员工则专注于具体业务。这种分工模式,是科层制效率的核心来源,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应对复杂挑战的关键支撑。

(二)科层制通过 “动态授权” 实现灵活调整,管理者是 “平衡者”

人工智能时代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最佳管理模式、强度与风格也需随之调整,“动态授权” 成为企业应对变化的重要手段。所谓 “动态授权”,即组织内的 “角色与职责根据需求快速调动,员工的决策可能被推翻,责任也可能被重新分配”。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扮演着 “平衡者” 的角色:通过动态授权,在 “组织稳定” 与 “市场灵活” 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实现高效的协调与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扁平化组织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管理者的重要性 —— 扁平化的核心是 “授权”,而 “授权” 本身就是管理者行使权威的过程。没有管理者的主动设计与推动,扁平化架构无法落地;没有管理者的动态调整,扁平化很容易走向 “僵化”(如过度授权导致决策混乱,或授权不足仍等同于传统管理)。从这一角度看,科层制反而因 “动态授权” 具备了灵活性,极端扁平化则可能因缺乏统一协调而陷入僵化。

(三)管理者是连接组织与市场的 “纽结”

归根结底,组织(无论是科层制还是扁平化)只是一种 “静态架构”,只有通过管理者的行动,才能转化为 “动态的生产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管理者不仅是企业内部的 “协调者” 与 “平衡者”,更是连接企业组织与外部市场的 “关键纽结”—— 他们需要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部行动,同时将内部能力与外部资源对接,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协同发展。


四、理论根基:多学科视角下的论证支撑

《管理者为何重要》的论证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经济学、管理学经典理论的重构与拓展之上。除了引用科斯、德姆塞茨、张五常、威廉姆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的核心观点还融合了多个理论分支的洞见:
  • 企业家精神理论:本书关于 “管理者核心作用” 的论述,脱胎于作者对 “基于判断的企业家精神” 的研究 ——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对成本与激励的机械反应,而是基于专业判断的创造性行动。
  • 剩余控制权理论:对 “动态授权” 的分析,吸收了格罗斯曼、哈特、莫尔关于 “剩余控制权” 的研究,指出管理者通过掌握剩余控制权,才能实现对组织的动态调整。
  • 组织演化理论:关于 “企业家成功与运气的关系”,可追溯至组织理论中 “自然选择学派”(尼尔森、温特等)与 “管理决策学派”(威廉姆森等)的争论,进一步佐证了管理者判断的重要性。
  • 非正式制度理论:对 “非正式权威关系” 的探讨,与诺斯等人关于 “非正式制度” 的研究一脉相承,说明即便在扁平化组织中,非正式的管理秩序仍需管理者引导。


结语

在 “无老板” 叙事盛行的当下,《管理者为何重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冷静的视角:扁平化并非 “无管理”,科层制也不是 “守旧” 的代名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没有削弱管理者的价值,反而因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让管理者的 “协调者”“平衡者”“连接者” 角色愈发重要。科层制作为 “管理分工” 与 “动态调整” 的制度载体,仍将是企业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选择 —— 而管理者,正是让这一制度焕发活力的核心力量。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 “是否抛弃科层制”,而在于如何在科层制的框架下,通过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实现稳定与灵活的平衡,释放组织的最大效能。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