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将军再飒,也扶不起 “疲软” 的古偶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当 “经商大女主” 题材在市场中逐渐褪去热度,国产影视行业将目光投向了 “女将军” 这一充满潜力的人设,试图以此为古偶剧注入新的活力,拉动其走出收视与
当 “经商大女主” 题材在市场中逐渐褪去热度,国产影视行业将目光投向了 “女将军” 这一充满潜力的人设,试图以此为古偶剧注入新的活力,拉动其走出收视与口碑的双重低谷。然而,现实却给了市场一记沉重的耳光 —— 截至 9 月 7 日,超点完结的《与晋长安》豆瓣评分仅 4.8 分,创下今年古偶大剧最低分,这也是年内第二部口碑扑街的女将军题材古偶长剧。此前播出的《锦月如歌》,豆瓣评分也仅 5.5 分,未能达到观众预期。
明明女将军人设贴合当下女性群体的审美倾向,为何如今却难再现 “花木兰” 式的经典?当我们回溯国产女将军题材的发展历程,剖析当下市场的创作现状,或许能找到答案。


国产女将军题材的嬗变之路

女将军并非国产古装剧的新面孔,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作风格。

早期:依托经典 IP,定位 “辅助角色”

千禧年前后,国产女将军题材影视剧大多以真实历史、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原型,角色定位多为男性叙事中的 “最佳辅助”。《杨家将》中的穆桂英、《薛丁山西征》中的樊梨花、《封神演义》中的邓婵玉等,虽个个英姿飒爽,拥有不俗的武力值,但故事核心仍围绕男性角色展开,女将军更多是推动男性主角剧情发展、丰富故事线的重要配角。
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以女将军成长、女性群像为核心叙事的剧集。苗圃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聚焦穆桂英从少女到一代女将的蜕变;郑佩佩、李若彤等主演的《杨门女将》系列,以杨家女眷为核心,展现她们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秦岚主演的《大唐女将樊梨花》,则围绕樊梨花的传奇人生展开。此外,《上错花轿嫁对郎》中 “杜冰雁”(小李琳饰)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女将军,却凭借聪慧果敢的性格、在军营中的独特经历,成为观众心中经典的 “非典型女将” 形象。这些剧集虽口碑参差不齐,但为女将军题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 年代:网文 IP 改编崛起,注入 “现代元素”

随着网文 IP 改编热潮的兴起,女将军题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的女将军形象来源逐渐走向原创,网文作者为角色赋予了更多 “现代基因”—— 穿越、特工等 “金手指” 设定屡见不鲜,角色也被注入更多反叛意味。她们不再仅仅是 “事业型大女主”,更朝着 “复合型人才” 方向发展,既懂军事谋略,也有独立思想。
即便影视化改编时,制作方会对穿越、金手指等设定进行削弱,但仍诞生了一批深入人心的女将军形象。《楚乔传》中的楚乔(赵丽颖饰),从奴籍少女成长为带领奴隶反抗压迫的 “秀丽王”,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与平等意识;《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刘涛饰),手握兵权、智勇双全,在朝堂与战场中独当一面,既有将军的威严,也有女性的细腻;《将军在上》中的叶昭(马思纯饰),以女儿身驰骋沙场,战功赫赫,打破了传统性别认知对女性的束缚。这些角色凭借鲜明的个性与 “现代思想”,成为女将军题材的经典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以后,以女将军为主角的创作进入 “断崖式下滑” 阶段。一方面,女频网络文学开始 “去女尊”“去女强” 标签,创作风向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仙侠古偶迅速崛起,占据了古偶市场的主流,女将军题材逐渐被打入 “冷宫”。

当下:乘大女主热潮回归,掀起 “女将军 101”

近年来,随着仙侠题材式微,观众对优质大女主剧的需求愈发旺盛,一度被搁置的女将军题材再度回到大众视野,迎来 “第二春”。这两年,女将军题材剧集密集立项、拍摄,掀起了一场 “女将军 101” 的热潮。
从 IP 来源来看,一批带有 “古早味” 的女将军网文被重新挖掘。2007 年出版的《一笑》(改编为《一笑随歌》)、2019 年连载的《重生之女将星》(改编为《锦月如歌》)、2017 年的《与晋长安》、2018 年的《山河枕》等,均被影视公司看中,扎堆改编。同时,2020 年以后创作的、含有女将军元素的长篇网文也成为 “抢手货”,实现 “速通” 影视改编。目前,《风月不相关》《冰湖重生》《翘楚》等剧集正在拍摄中,《解甲》《木兰无长兄》《长宁将军》等也已进入待拍立项阶段。
不仅如此,女将军题材在微短剧领域也 “风生水起”,成为逆袭打脸爽文的 “香饽饽”。不少女将军网文被批量改编,甚至出现尚未连载结束便已短剧化的现象。去年,马秋元主演的《桃花马上请长缨》更是成为该题材短剧中的爆款,播放量破亿,进一步印证了女将军人设的市场吸引力。
如今,几乎所有头部女演员、视频平台都手握至少一部女将军题材剧集,看似一片繁荣的景象下,却隐藏着危机。


口碑遇冷:繁荣表象下的 “水土不服”

从目前已播的《锦月如歌》《与晋长安》来看,女将军题材的 “回归热” 并未转化为口碑与收视的 “双丰收”,反而陷入 “铩羽而归” 的尴尬境地。除了豆瓣低分,两部剧集的播放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作为双平台预约量破 400 万、台网双播的 S + 剧集,《锦月如歌》受同期《生万物》“吸干大盘” 的影响,腾讯视频站内热度仅 27000,且遭遇 “裸播”;在湖南卫视播出时,集均收视率为 0.305%,与完播半年后再上星的《雁回时》处于同一收视段位,并未展现出 S + 剧集应有的竞争力。
《与晋长安》的表现则更为惨淡,超点收官时仍处于 “裸播” 状态(共计 20 集裸播),爱奇艺站内最高热度仅 8205。根据云合数据,该剧因超点缘故集均播放量有所缓升,但也仅在 610 万左右,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
为何自带 “女强” 光环的女将军题材,会陷入 “水土不服” 的困境?并非观众要求过高,而是当下的创作存在诸多硬伤。

人设 “有形无神”:内核缺失的 “伪女强”

客观而言,周也、宋轶在《锦月如歌》《与晋长安》中饰演的女将军形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古偶女主的叙事框架。宋轶饰演的 “黎霜” 是杀伐果决的 “女射手”,与男性角色的感情线走 “姐狗文学” 路线,贴合当下观众的情感偏好;周也外形英气,与 “禾晏” 这一无家世背景的 “战力天花板” 女将星形象高度契合。
但观众不买账的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女将军形象 “有形而无神”—— 仅停留在古偶大女主人设的 “微创新”,缺乏完整的角色塑造,内核缺失问题十分明显。表面上是 “女将军”,实则仍是女频言情框架下的扁平人设,剧情空心、人物脸谱化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剧中所谓的 “女强”,往往通过隐性雌竞、工业糖精、“男主控” 剧情以及口号式台词(如 “女子本该如何 / 与普通女子不同”)来塑造,而非通过具体情节展现角色的能力与魅力。其中,“娇妻化” 是两部剧集被吐槽最多的败笔:《与晋长安》中,女主在战场面对兵戎相见、血流成河的危急时刻,看到男主出现便立刻 “收工”,倒在男主怀中流露心动;《锦月如歌》里,女主在杀敌冲锋时,不顾尚未完全失势的敌人,扔下武器、不顾军队安危,声嘶力竭寻找男主,最终被男主所救并在战场 “激情相拥发糖”。
这种为了撒糖而牺牲角色逻辑的剧情,完全违背了女将军应有的责任感与专业性,将 “女将军” 降格为 “傻白甜”,与角色设定严重割裂,自然难以获得观众认可。

创作 “本末倒置”:恋爱为主,事业为虚

古偶剧的核心功能是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通过俊男靓女的甜蜜互动、浪漫剧情,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解压放松、获得情感满足。但女将军人设的特殊性在于,“将军” 这一身份自带 “事业属性”—— 在朝堂的权谋博弈、在战场的智勇双全、对家国大义的坚守,这些都是角色不可或缺的特质,正如国产剧对男将军的塑造那样。
今年的古偶爆款《折腰》中,男主 “魏劭” 便是典型的 “事业型将军”。在 “诛李肃灭乔族” 剧情中,他通过攻打辛都时的策略变换,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断的性格,让观众信服其 “战功赫赫” 的设定。
反观《锦月如歌》《与晋长安》中的女将军,“事业线” 沦为 “恋爱线” 的陪衬。女主们嘴上喊着 “保家卫国” 的口号,行动上却处处依赖男主:无视军纪撒娇卖萌、审问敌人时柔弱无力、遇到危机时只能等待男主救援…… 她们的 “成长主线” 被让渡,人物弧光被削弱,最终沦为 “英雄救美” 剧情中的 “客体”,而非拥有独立叙事、自主成长的 “主体”。
这种 “本末倒置” 的创作,让 “女将军” 成为一个空泛的标签,失去了角色本身的戏剧张力。曾经的花木兰、穆桂英、霓凰郡主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她们在剧情中真正展现了 “将军” 的特质 —— 无关性别,只论能力,拥有完整的成长故事线与主体叙事,这才是观众真正认可的 “女将军”。

细节 “违和出戏”:形象与设定脱节

除了剧情与人设的硬伤,细节上的 “违和感” 也让观众难以代入。当下女将军题材剧集中,女演员们大多身形娇弱瘦削,与 “驰骋沙场、武力值拉满” 的女将军形象存在明显反差;更令人出戏的是,即便上阵杀敌,女主们仍保持着精致的全妆,唇红齿白、发丝整齐,完全不符合战场的残酷环境。
对比早年的《杨门女将》,剧中主要女演员虽也多身形瘦削,甚至有李绮红饰演的 “杨排风” 这样娇小的角色,但通过贴合角色的台词设计、展现军事行动的剧情铺垫,以及演员们到位的肢体语言与眼神戏,成功塑造出令观众信服的女将军形象,做到 “形不似而神似”。如今的女将军剧集,却只注重 “颜值” 与 “美感”,忽视了角色形象与设定的适配性,进一步拉低了观众的观剧体验。


破局之道:跳出 “恋爱陷阱”,重塑角色内核

如今,古偶市场不仅扎堆推出女将军题材剧集,还将 “江湖女侠”“女刺客”“女杀手” 等战力佼佼者角色归入 “女将军 101” 范畴,批量打造 “女强” 人设。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大众市场对 “女本位”“事业型女主” 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 观众渴望在剧中看到更多独立、强大、有思想的女性角色,将其作为情感投射与爽点来源。
但本质上,当下的古偶剧仍未跳出 “以恋爱为主线” 的创作框架,“女将军” 只是吸引观众的 “噱头”,而非真正要塑造的 “角色”。要想让女将军题材摆脱 “遇冷” 困境,真正赢得观众认可,行业与制作团队必须跳出 “性缘关系至上” 的创作思维,从根本上重塑角色内核。
首先,要赋予女将军 “完整的人格”。女将军不应是 “完美的符号”,也可以有困境、有迷茫、有缺点。制作方应通过具体剧情,展现她们在战场与朝堂中的挣扎、在个人理想与家国大义间的抉择,让角色拥有真实的成长过程与丰满的人物弧光,而非仅仅依靠 “金手指” 或男主光环一路开挂。
其次,要平衡 “事业线” 与 “感情线”。“恋爱” 可以是女将军人生中的一部分,但不应成为全部。制作方应聚焦 “将军” 的本职,通过展现她们的军事谋略、领导力、责任感,让 “事业线” 成为角色的核心支撑;感情线则应服务于角色成长,而非让角色为感情线 “牺牲逻辑”,真正实现 “事业与爱情并行,而非恋爱凌驾于一切”。
最后,要注重细节的 “真实感”。从演员选择到服化道设计,都应贴合 “女将军” 的身份设定。演员不仅要外形适配,更需通过演技展现角色的英气与坚毅;服化道则应兼顾美感与实用性,避免出现 “战场全妆”“娇弱身形杀敌” 等违和细节,让观众能够沉浸式代入剧情。
正如文淇在中文版《VOGUE》20 周年采访中所言:“我们都在期待的是,越来越多不用来衬托男性角色,而是真正有困境、有思考、有迷茫、有成长过程和角色弧光的女性角色。” 对于古偶女将军题材而言,唯有摒弃 “人设狂欢”,回归角色本身,才能打破当前的创作困局,再现 “花木兰” 式的经典,真正拉动古偶剧走出低谷。否则,这场 “女将军热” 终将只是一场短暂的泡沫,最终在观众的失望中破裂。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