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想走长远?别让套路营销成 “绊脚石”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影视市场的档期轮动中,暑期档的余温尚未完全消散,国庆档的竞争硝烟已悄然弥漫。一边是暑期档口碑与票房的 “剪刀差”——8 部影片豆瓣评分破 8,创
2025 年影视市场的档期轮动中,暑期档的余温尚未完全消散,国庆档的竞争硝烟已悄然弥漫。一边是暑期档口碑与票房的 “剪刀差”——8 部影片豆瓣评分破 8,创 10 年最佳口碑纪录,总票房却仅 119.66 亿元,回落至 2015 年水平;另一边是国庆档 7 部定档影片的 “新旧交织”,既有《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 2》等 4 部 IP 续作压阵,也不乏《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等新 IP 试水,只是成人向续作豆瓣评分均未突破 7 分的表现,让这场黄金档期的较量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回溯国庆档的发展历程,自 1999 年 “十一” 长假确立以来,它便与春节档、暑期档共同撑起中国电影市场的 “三驾马车”。灯塔数据显示,2016-2024 年间,国庆档票房在 15.9 亿元(2016 年)至 44.7 亿元(2019 年)间剧烈波动,2024 年回落至 21 亿元。但即便如此,这个档期仍诞生过《长津湖》这样的票房巨鳄 ——2021 年国庆档期间斩获 32 亿元票房,最终以 57 亿元 + 的累计票房稳居国内票房总榜第二,《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系列也均跻身票房 TOP50。如今,2025 年国庆档的预热战已在短视频平台打响,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系列凭借 “三作共用账号” 策略,以 154 万粉丝量、单条视频 125.6 万赞的成绩领跑,似乎延续着国庆档 “声量走强” 的趋势。
然而,在这份热闹背后,中国电影营销正陷入一场深刻的 “自我困局”。短视频平台的深度介入,曾彻底改写电影宣发的游戏规则,如今却因模式固化、创意枯竭,让 “高热度” 与 “高票房” 逐渐脱钩。当营销沦为套路,观众用脚投票,中国电影的破局之路,或许需要重新审视 “流量” 与 “内容” 的真正关系。


短视频宣发:从 “破圈利器” 到 “同质化陷阱”

十年前,电影宣发还停留在海报投放、电视访谈、影院路演的传统模式;十年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宣发费用占比超 70% 的 “主战场”。灯塔数据显示,2023 年抖音电影相关话题播放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但 2024 年播放量持续攀升的同时,购票平台 “想看” 数据与票房大盘却同步回落 —— 这意味着,短视频带来的热度,正在失去转化为实际观影行为的能力。
这种 “失效” 的根源,在于短视频营销模式的高度固化。如今打开任意一部院线电影的抖音官方账号,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 “高光切片 + 赛马机制” 的组合拳:片方从两小时电影中截取悬疑转折、情绪爆发、现实关联的片段,制作成 30-60 秒的短视频,再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将流量集中投向点赞量最高的 “爆款切片”。《长安的荔枝》便是典型案例,上映后连续发布 “雪中送炭的友谊”“夫妻相见泪眼” 等切片,单条点赞均突破 200 万;《南京照相馆》的民众逃亡片段、《浪浪山小妖怪》的公鸡画师片段,也分别以 225.6 万、180.6 万赞成为宣发主力。
但这套玩法并非新鲜事物。早在 2023 年,抖音发布的《电影宣发方法指南》就已明确 “映前 60 天测试素材、捕捉爆点” 的策略,《孤注一掷》靠诈骗犯头目口号视频斩获 500 万赞的案例,至今仍是行业范本。随着越来越多片方跟风模仿,“高光切片” 逐渐失去吸引力 —— 用户面对海量同质化片段,无法分辨电影整体质量,高赞视频下方 “这个电影真的好看吗” 的疑问,成为观众信任流失的直接信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营销的套路化还在不断 “进化”。2017 年《前任 3:再见前任》靠短视频营销拿下 19 亿票房后,行业一度陷入 “大咖反应秀” 的怪圈:吴京探班、霍思燕落泪、张艺谋震惊,甚至宠物观影流泪的画面,都被当作 “影片质量证明” 反复传播,引发网友讥讽;如今 “大咖反应” 式微,“预埋短视频热点” 又成新趋势 ——《酱园弄・悬案》设计 “女人杀夫,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奸夫” 的台词,刻意贴合女性觉醒话题,却因与剧情割裂,被观众吐槽 “为了短视频硬凑金句”,最终豆瓣 5.7 分、票房 3.75 亿,远低于猫眼最初 30 亿的预测。


路演变味:从 “深度交流” 到 “综艺化表演”

路演,这个曾被视为电影与观众 “深度对话” 的核心场景,也在短视频流量逻辑的冲击下逐渐 “变味”。2015 年前后,路演是片方深耕市场的 “诚意之举”:《煎饼侠》在 31 个城市跑遍 200 场,《万万没想到》将主创分成 3 组覆盖 100 个城市;张译在分享《我不是潘金莲》路演经历时曾提到,彼时的路演能直接听取观众反馈,助力口碑扩散与排片提升,是 “电影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但如今的路演,早已偏离 “交流” 本质,转向 “综艺化整活”。为了在短视频平台博取流量,片方将路演设计成 “热点复刻现场”:主创唱歌、跳舞、玩梗,一切以 “出片” 为目标。2025 年暑期档,《长安的荔枝》导演与演员在多城路演中加入唱歌环节,《捕风追影》青年演员跳热门男团舞《晚安,大小姐》,就连动画片《浪浪山小妖怪》都让真人玩偶跳神曲《大展鸿图》;唯有《南京照相馆》因抗日战争题材特殊性,未参与 “整活”,反而成了行业中的 “异类”。
更夸张的是,路演的 “交流环节” 也沦为预设剧本。主持人台本、观众提问、主创回应均有固定模板,甚至出现 “职业观众配合表演”“网红蹭流量打卡” 的现象。宣发团队为规避负面评价,会严格管控提问名单,真实观众与主创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少。《脱缰者也》上映当天,抖音账号发布的郭麒麟与博主 “法内狂徒高律师” 同框视频,便是典型的 “剧本化路演”:几位魁梧男士厉声质问 “是不是演混混”,随后突然变脸夸赞,制造反差感,最终获 38.4 万赞 —— 视频中刻意设计的台词与动作,暴露了路演 “为短视频服务” 的本质。
当传统路演的深度交流空间被挤压,部分片方试图通过播客等平台寻找新出口,却难逃 “流量魔咒”。《长安的荔枝》联合播客 “日谈公园” 对谈原作马伯庸,84 分钟节目仅 14.5 万播放量;《东极岛》制作同名衍生播客,订阅量约 400,单集播放量几千 —— 而这两部影片的抖音账号,分别拥有 103.3 万粉丝、69.1 亿话题播放量。播客的小众,恰恰反衬出短视频对电影宣发的 “绝对掌控”,也让 “回归内容对话” 的尝试显得杯水车薪。


市场反噬:年轻观众流失与档期信仰崩塌

营销套路的固化,最终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噬。最直接的表现,是年轻观众的集体 “脱敏” 与观影人群的 “老龄化”。猫眼数据显示,2021-2025 年暑期档,购票观众平均年龄从 27.7 岁升至 32.5 岁,2025 年涨幅尤为明显;新用户占比从 19% 降至 15%,低频用户占比从 39% 降至 36%—— 究其原因,只有 10 亿票房量级的大体量影片才能吸引新用户与低频用户,而 2025 年暑期档大体量影片减少,叠加营销套路缺乏新意,导致 “拉新能力” 断崖式下跌。
“诈骗式营销” 则进一步透支了观众信任。2023 年《一闪一闪亮星星》靠 “张万森,下雪了” 的情怀营销,让豆瓣 4.9 分的影片拿下 7 亿票房,但随后网友用 “张万森,雪停了”“张万森,别下了” 的玩梗,表达对同类营销的抵触;2025 年《有朵云像你》模仿这一模式,在影院打造 “泡沫雨” 场景,却未能复制成功,单日票房仅 2282 万元,累计票房 4568 万元。这种 “一次上当,终身警惕” 的心态,让越来越多观众对 “营销爆款” 敬而远之。
更严峻的是,传统 “档期信仰” 正在崩塌。以往,爱情片靠情人节、七夕档的 “单日爆发” 就能实现盈利,2020 年《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豆瓣 5.3 分,仍斩获七夕档 2.76 亿单日票房冠军;但 2025 年七夕档,两部爱情片《7 天》《有朵云像你》单日票房分别为 4234 万元、2282 万元,甚至不及已上映一周的《捕风追影》(7390 万元)。当观众不再为 “档期” 买单,仅靠营销套路支撑的影片,便失去了最后的 “遮羞布”。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正站在 “流量狂欢” 与 “内容回归” 的十字路口。免费微短剧的兴起、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早已重塑了观众的消费习惯 —— 他们不再轻易为 “高光切片”“综艺路演” 走进影院,而是需要更扎实的剧情、更优质的内容、更真诚的沟通。2025 年国庆档的 7 部影片,能否打破宣发困局,用 “内容力” 重新赢回观众?这场较量的结果,或许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转向 “质量驱动” 的关键信号。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