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老板彻夜难眠?背后原因值得关注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目前,个别城市已出现自助售(取)药机的身影,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这类机器成本优势显著,却让实体药店忧心忡忡,担心其抢占生意,自身却鲜少主动铺设。这背后的原因,与政策规范、运
目前,个别城市已出现自助售(取)药机的身影,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这类机器成本优势显著,却让实体药店忧心忡忡,担心其抢占生意,自身却鲜少主动铺设。这背后的原因,与政策规范、运营逻辑及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每经据中康科技2025年6月17日报告《重构零售药房的社会价值》整理

一、自助机的 “售” 与 “取”:政策差异引发行业关注

自助售(取)药机外观类似快递柜,占地约 20~30 平方米,可提供上千种药品品规,支持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取用。2024 年 12 月,《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设置自助售(取)药机管理暂行规定》施行,首台机器落地海淀万寿路,可销售千余款日常药品,如枇杷膏、感冒灵、布洛芬等。北京市药监局明确,试点旨在鼓励药品经营新业态,满足 24 小时用药需求,解决购药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北京首个自助售(取)药机
 
不过,北京市的规定对药品销售有严格限制:仅可销售乙类非处方药(OTC),即无需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购买的药品。这一阶段,自助机并未引发行业过多关注。
而近期 A 市的《征求意见稿》却让药店经营者反应强烈,核心在于其提到自助取药机可领取处方药 —— 购药人在线上完成购药流程后,凭有效信息即可在机器取药。尽管并非直接售卖处方药,但由于处方药 “取药” 细节不明确,业内担心电商平台可能变相简化执业药师审处方等必要环节,由外卖小哥替代发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冲击现有模式。
对比来看,北京市对处方药取药的规定更为清晰:自助取药机需设置在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众凭就诊卡、医保卡或医院平台身份验证,提取已调配好的药品,支付多为医保结算,从流程上规避了 “无监管” 风险。


二、业内焦虑:自助机或成 “无执业药师的药店”

2024 年 4 月,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公告》明确规定:“自助售药机不得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但 A 市《征求意见稿》中 “自助取药机领取处方药” 的表述,突破了此前的监管框架,引发行业对用药安全的担忧。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专家晁宁指出,按照现行规定,处方药的开具需有效处方,发放时需执业药师二次核对,确保处方与药物一致,并告知用药须知。而机器取药可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开方环节不透明、难监管;二是审方环节可能被省略,埋下安全隐患。
某省级社会组织负责人张昕锐认为,自助售(取)药机虽为机器,却相当于小型药店,但缺乏执业药师监督,若机器数量、试点区域、使用人群全面放开,风险可能呈几何级放大。一家头部连锁药房董事长也直言,这种模式 “既不安全也违规”,快递小哥替代执业药师发药,将对用药安全造成巨大潜在风险。
不过,药店行业咨询人士覃新认为,不应一味放大风险。北京试点的 “智能药柜” 可填补实体药店的服务盲区,满足夜间、偏远区域的急用非处方药需求,但核心应聚焦 “便捷获取” 而非 “替代审方”。对于处方药,尤其是高风险品种,处方审核、用药指导等核心环节必须由专业药师完成,自助机仅应作为 “前置审核后” 的安全交付终端。北京市将自助售药机限定在乙类 OTC,正是审慎的体现。


三、不公平竞争隐忧:成本与扩张效率差距悬殊

除安全问题外,实体药店更担心自助机引发不公平竞争,核心差距体现在成本与扩张效率上。
  • 人力成本:线下药店销售处方药或甲类非处方药,至少需配备 1 名执业药师,月收入 8000~10000 元,加证件补贴后约 1 万元;再配 2 名普通药师,月收入约 5000 元 / 人,单店人力成本每月近 2 万元。而自助机若规避执业药师环节,可大幅降低这部分支出。
  • 租金与运营成本:线下药店有面积要求(如部分城市最低 60~80 平方米),单店年均租金 15 万~40 万元;而自助机占地仅 20~30 平方米,租金可能仅几千元,成本不在同一量级。
  • 扩张效率:实体药店扩张需大量资金,如 2022 年健之佳拟 20 亿元并购唐人医药,2023 年漱玉平民高溢价收购多家药房,增值率最高达 68 倍;而自助机铺设可 “一夜之间” 完成,且 A 市文件提出 “同一实体药店最多可设 20 台”,一家 3 店连锁理论上可铺 60 台,成本优势显著。

某省级社会组织负责人张昕锐直言,若 A 市模式跑通,“传统医疗零售行业将不具备竞争能力”。覃新也认为,自助机作为轻资产、低人力依赖的终端,若规范运营,可降低基础药品流通成本,尤其适合标准化程度高的乙类 OTC。


四、药店为何不主动铺设?流量、盈利与竞争困局

尽管自助机成本优势明显,药店老板却鲜少主动参与,核心原因在于流量分配、盈利难题与行业竞争格局。
  • 流量被线上平台掌控:大型连锁董事长坦言,电商平台兼具流量分配权与自营药房,再加上自助机作为前置仓,已形成 “流量 - 产品 - 渠道” 全链条控制。实体药店即便铺设机器,也缺乏足够线上流量支撑,反而会成为成本负担;而掌握流量的电商平台则无此问题。
  • 盈利空间有限:试点城市的案例显示,自助机盈利并不乐观。某连锁药店管理者透露,一台机器月流水不足 1 万元,售价却达 2 万~5 万元,且销售的多为低毛利率药品(如感冒药、肠胃药),再加上租赁、补货成本,“利润只够付电费”。相比之下,请人值夜班(月薪 2000 元)反而更划算。
  • 市场空间饱和:在大城市,24 小时药店密集,竞争激烈,自助机难以找到盈利空间;而线上平台与线下药店的竞争本已呈消耗战,若自助机介入处方药领域,可能进一步挤压药店生存空间。
某省级社会组织负责人张昕锐形象地比喻:此前药店做 O2O 是 “被分走一杯羹”,而自助机若涉及处方药,则可能 “被端走整个锅”。


结语

自助售(取)药机的优势在于便捷与成本,但争议焦点集中在处方药监管与公平竞争。其发展需平衡用药安全、行业生态与消费者需求 —— 既不能因风险停滞创新,也不能因效率忽视规范。未来,政策细则的完善与运营模式的探索,将决定这一业态能否真正融入零售药房体系,而非成为行业震荡的导火索。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