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经据中康科技2025年6月17日报告《重构零售药房的社会价值》整理
一、自助机的 “售” 与 “取”:政策差异引发行业关注
自助售(取)药机外观类似快递柜,占地约 20~30 平方米,可提供上千种药品品规,支持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取用。2024 年 12 月,《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设置自助售(取)药机管理暂行规定》施行,首台机器落地海淀万寿路,可销售千余款日常药品,如枇杷膏、感冒灵、布洛芬等。北京市药监局明确,试点旨在鼓励药品经营新业态,满足 24 小时用药需求,解决购药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北京首个自助售(取)药机
不过,北京市的规定对药品销售有严格限制:仅可销售乙类非处方药(OTC),即无需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购买的药品。这一阶段,自助机并未引发行业过多关注。

对比来看,北京市对处方药取药的规定更为清晰:自助取药机需设置在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众凭就诊卡、医保卡或医院平台身份验证,提取已调配好的药品,支付多为医保结算,从流程上规避了 “无监管” 风险。
二、业内焦虑:自助机或成 “无执业药师的药店”
2024 年 4 月,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公告》明确规定:“自助售药机不得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但 A 市《征求意见稿》中 “自助取药机领取处方药” 的表述,突破了此前的监管框架,引发行业对用药安全的担忧。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专家晁宁指出,按照现行规定,处方药的开具需有效处方,发放时需执业药师二次核对,确保处方与药物一致,并告知用药须知。而机器取药可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开方环节不透明、难监管;二是审方环节可能被省略,埋下安全隐患。
某省级社会组织负责人张昕锐认为,自助售(取)药机虽为机器,却相当于小型药店,但缺乏执业药师监督,若机器数量、试点区域、使用人群全面放开,风险可能呈几何级放大。一家头部连锁药房董事长也直言,这种模式 “既不安全也违规”,快递小哥替代执业药师发药,将对用药安全造成巨大潜在风险。

三、不公平竞争隐忧:成本与扩张效率差距悬殊
除安全问题外,实体药店更担心自助机引发不公平竞争,核心差距体现在成本与扩张效率上。
- 人力成本:线下药店销售处方药或甲类非处方药,至少需配备 1 名执业药师,月收入 8000~10000 元,加证件补贴后约 1 万元;再配 2 名普通药师,月收入约 5000 元 / 人,单店人力成本每月近 2 万元。而自助机若规避执业药师环节,可大幅降低这部分支出。

- 租金与运营成本:线下药店有面积要求(如部分城市最低 60~80 平方米),单店年均租金 15 万~40 万元;而自助机占地仅 20~30 平方米,租金可能仅几千元,成本不在同一量级。
- 扩张效率:实体药店扩张需大量资金,如 2022 年健之佳拟 20 亿元并购唐人医药,2023 年漱玉平民高溢价收购多家药房,增值率最高达 68 倍;而自助机铺设可 “一夜之间” 完成,且 A 市文件提出 “同一实体药店最多可设 20 台”,一家 3 店连锁理论上可铺 60 台,成本优势显著。

某省级社会组织负责人张昕锐直言,若 A 市模式跑通,“传统医疗零售行业将不具备竞争能力”。覃新也认为,自助机作为轻资产、低人力依赖的终端,若规范运营,可降低基础药品流通成本,尤其适合标准化程度高的乙类 OTC。
四、药店为何不主动铺设?流量、盈利与竞争困局
尽管自助机成本优势明显,药店老板却鲜少主动参与,核心原因在于流量分配、盈利难题与行业竞争格局。
- 流量被线上平台掌控:大型连锁董事长坦言,电商平台兼具流量分配权与自营药房,再加上自助机作为前置仓,已形成 “流量 - 产品 - 渠道” 全链条控制。实体药店即便铺设机器,也缺乏足够线上流量支撑,反而会成为成本负担;而掌握流量的电商平台则无此问题。
- 盈利空间有限:试点城市的案例显示,自助机盈利并不乐观。某连锁药店管理者透露,一台机器月流水不足 1 万元,售价却达 2 万~5 万元,且销售的多为低毛利率药品(如感冒药、肠胃药),再加上租赁、补货成本,“利润只够付电费”。相比之下,请人值夜班(月薪 2000 元)反而更划算。

- 市场空间饱和:在大城市,24 小时药店密集,竞争激烈,自助机难以找到盈利空间;而线上平台与线下药店的竞争本已呈消耗战,若自助机介入处方药领域,可能进一步挤压药店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