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IPO 依赖到 BD 主导:600 亿交易催生投资范式革命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投资始终绕不开 “IPO 依赖症”。受制于创新药 “双十定律”(10 年研发周期、10 亿美元投入),国内 GP 与国际 LP 长期存在逻辑错位:LP 追求短期回报,GP 却困于漫长研发,最终导致资金效率低下、重复研发泛滥。转折始于中国创新药的全球认可度提升。今年上半年,创新药 BD 交易总额突破 600 亿美元,超 10 亿美元的大单频现 —— 三生制药将 PD-1 双抗海外权益授权辉瑞,潜在总额超 60 亿美元;先为达生物的降糖药管线交易达 24.7 亿美元…… 这些交易揭示了新趋势:市场重心从 “赌 IPO 退出” 转向 “管线直接交易”,甚至出现专门运作单一项目的新公司(NewCo)模式。
“过去 BD 首付金额太低,GP 赚不到钱,现在 600 亿的盘子没人能忽视。” 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直言,国际 LP 正是盯上了这种模式革新 —— 通过直接投资研发项目、参与供应链管理,甚至将管线收益证券化,实现更灵活的回报周期。

二、国际 LP 的 “中国猎物清单”:三类 GP 锁定优质管线
为抢占中国创新药红利,国际 LP 正密集寻找三类国内 GP,核心目标直指 “提前锁定管线”:
- 美国生物医药公司的跟投者:国内 GP 不主导,而是将中国优质项目推荐给美国公司,通过合作分成获利;
- 海外授权企业的参与者:投资那些获得中国药物海外授权的国外新公司,或以特殊方式入股分利;
- NewCo 模式的主导者:在国内成立新公司专攻特定管线,通过出售未上市权益、国际合作变现,甚至孵化 AI 制药团队。
三、NewCo 破局?GP 话语权的博弈与挑战
在三类合作模式中,国内 GP 能否通过 NewCo 掌握主动权,成为行业焦点。这种模式下,GP 可自主决定海外收益分成比例、组建国际化团队,且新公司估值低、易向国内 LP 交代,理论上能规避过去 “被踢出局” 的尴尬 —— 此前某 PD-1 项目海外授权时,因未明确分成条款,国内方最终颗粒无收。但现实挑战依然存在。多位投资人指出,国际运营能力是最大短板:美国团队的临床试验推进、上市审批把控、跨国药企竞争策略解读,都是国内 GP 的薄弱环节。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对接跨国药企” 的商务拓展岗位需求同比激增 300%,折射出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渴求。
四、管线价值之外:供需匹配与供应链能力的终极考验
尽管模式翻新,国际 LP 的核心逻辑始终未变:管线必须匹配全球需求。“药够好、有需求,跨国药企才会出高价。” 一位参与过国际交易的人士坦言,当前国内药企的最大盲点是 “不懂美国买家想要什么”—— 大量研发项目与国际市场需求错位,而国内 GP 尚未能在立项阶段提供国际化指导。这种供需错配正催生新解法。某 AI 制药龙头近期达成 470 亿港元 BD 大单,其逻辑正是 “按需抓药”:用 AI 匹配国内项目与国外需求,前端给药企 “下订单”,后端对接国际买家。这也印证了国际 LP 对 GP 的三大能力要求:找中国好项目、搭美国好团队、懂跨国药企的 “生存逻辑”。
五、长跑起点:从 “立项介入” 到生态融入
国内 GP 的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需从药物研发 “立项阶段” 就介入,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思维迭代 —— 不仅要懂研发,更要懂国际市场规则。国际 LP 的关注点已释放信号:AI 制药公司、平台型孵化企业、拆分化的管线项目将成重点。这些领域的竞争,本质是 GP 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较量 —— 谁能打通 “中国研发 - 国际市场” 的全链条,谁就能在 600 亿 BD 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征程,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