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赵久良教授本期返场,将围绕狼疮、磷脂综合征、免疫妊娠及最新细胞治疗进展,做一次系统梳理。核心想传递的是:免疫病并非绝境,许多患者不仅能正常生活,生活质量也与普通人无异。此外,他还想聊聊为何不喜欢被称作 “保胎大神”。
赵久良: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自身免疫疾病的谱系远比想象中广泛。目前国外统计已有至少一百多种,受累人群并不少,只是过去认知有限。泛化来看,过敏、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都属此类;更有不少患者的免疫问题累及全身脏器,而非单一器官,比如狼疮、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关节炎等,且这类疾病有个明显特点 —— 女性患者居多。
我对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印象极深。这种病虽属良性,死亡率却超过肿瘤,三年死亡率超 50%。重症患者会自发形成病友群,彼此鼓励,分享挂号、购药经验。早年相关药物价格高昂,每月需 28000 元,病友们便互相想办法寻药。这种患者间的正能量,其实对康复很重要。
行医这些年,我始终记得协和传承的理念:医生看的从来不是 “病”,而是 “带了病的人”。所以和患者沟通时,绝不止于告知药量 —— 治疗方案有指南可循,医生更该做的是细微调整与心理安抚。
多数患者初诊时都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能做什么、该避开什么。他们对医学知识了解有限,医生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专业建议、分析趋势,像咨询顾问一样给出可靠选择,同时缓解焦虑。我的患者初来时往往哭得稀里哗啦,随诊一年以上后大多能平静面对,因为他们清楚了病情走向,“知己知彼” 自然安心。
现在我周三、周四全天门诊,从早八点看到晚六点,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上午看四十五到五十个病人,下午三十五到四十个。时间紧,常得压缩交流时长,有时患者刚开口,我就知道要问什么,直接答了,他们总说 “你预判了我的问题”。对老病人则像老朋友,熟悉他们的病史,甚至能预判激素该吃到几片,聊起来能察觉到他们是否遵医嘱,在轻松氛围里快速给出方案,效率很高。
很多恐惧源于未知。比如羟氯喹,说明书提到可能影响视力,导致视野缺损、视力下降,患者吃了就焦虑,总说眼睛干涩。我会笃定地告诉他们:“这和药没关系。” 学生曾问我:“说明书都写了相关,您怎么敢说没关系?” 因为我有 3000 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其中 2000-2500 人吃羟氯喹五年以上,真正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寥寥无几。患者问过两次后,就不再纠结了,这正是医生经验的价值。
门诊患者构成很有意思。国际医疗门诊中,狼疮患者约占三分之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对少,因为地方医院已能较好治疗,来协和的多是难治或误诊病例。最让人意外的是,近一半患者因生育障碍、流产或辅助生殖问题而来,这看似和免疫无关,却引出了 “免疫妊娠” 这个热点。
免疫问题可能导致生育困难,比如反复流产、不孕不育,或辅助生殖失败,这一领域目前缺乏规范诊疗,让医患都很困惑。背后有两重时代因素:一是生育年龄滞后,高知群体普遍在 32-33 岁生育,胚胎染色体异常比例增加;二是二胎开放后,高龄生育需求上升,难度本就高于适龄人群。
另一个背景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现。这是 80 年代英国教授从狼疮患者中发现的 —— 部分出现流产、脑梗、血栓的患者,磷脂抗体呈阳性。人体产生这类抗体后,会导致血液高凝,易形成血栓;胎盘血管丰富,血栓易影响胎盘功能,引发流产。
但问题是,人们对这个病的认知有些夸大。我们统计显示,真正的磷脂综合征患者仅占 10%-15%,但门诊常遇到患者说 “我觉得自己是”。原因很简单:这病可治。未治疗时,胎儿顺利出生的概率不到 30%,治疗后能提升至 70%-80%。不少成功生育的患者会分享经历,让其他生育困难者觉得 “我可能也是这个病,治了就能好”,于是主动来求证。
我看到的不是 “不想生”,而是 “太想生却生不了” 的群体。但需警惕过度治疗:有人抱着 “试试没坏处,万一成了” 的心态用药,反而有风险。前几年有 “胎停再战论坛”,患者在群里分享 “经验”,用一堆专业术语包装方案,其他人跟风效仿,这种极端患友群存在很多误区。更有甚者,利用求子心切的心理牟利,反而害了患者。
判断是否为磷脂综合征或免疫问题,一要看临床症状 —— 有无不明原因胚胎停育史,需做病因分析;二要查抗体,但目前全国抗体检测异质性强、准确度差,常有患者带五张结果四个不同的报告来,连医生都迷茫。现在我们正努力推动抗体检测标准化,让结果像血常规一样,全国认可。
磷脂抗体是后天产生的,来源尚不明确,但大概率不遗传,患者可以怀孕生子。我关注这个病,是因为它与狼疮相关 —— 我有个专门的门诊,管理狼疮孕妇的生育。现在狼疮控制得很好,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中,生育是重要一项,我希望帮她们生健康宝宝。
磷脂综合征和狼疮不是一回事,像孪生姐妹:狼疮患者中约三分之一磷脂抗体阳性,但未必发病;存在狼疮继发磷脂综合征的情况,也有独立的磷脂综合征,关系复杂。
在我们管理的狼疮患者中,胎儿健康存活率已超 80%,接近健康人,所以狼疮生育早已不是难题。且狼疮是自身免疫病,非单基因病,不会 100% 遗传给孩子。
细胞治疗最初用于肿瘤,过程中发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反应较重,但在自免领域应用有三大优势:一是靶向性强,只针对 B 细胞,不会 “脱靶”;二是免疫病患者 B 细胞数量少,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弱;三是治疗后免疫会 “重置”,新生成的 B 细胞可能不产生致病抗体,部分患者三五年内无需用药,病情也不复发。
基于这些优势,T 细胞治疗在自免领域尤其狼疮中进展迅速,全球都在研究。我们有患者治疗两年后,不用任何药也未复发,无新抗体产生,前景值得期待。
此外,还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疾病认知更清晰,随着技术发展,新标记物、新抗体被发现,更多疾病得以明确;二是生物制剂兴起,单抗类药物在狼疮治疗中已有有效病例,未来部分患者或能回归健康状态。
我治疗的狼疮患者中,90% 病情稳定,10% 复发者中,5% 是因未遵医嘱,剩下 5% 属难治病例。但难治也不必失望,新治疗手段正逐步解决问题,前途是光明的。以前我总说 “说能根治免疫病的,都是电线杆小广告”,现在却越来越有信心了。
患者常想表达心意,我能理解但不鼓励。有人送锦旗,我从不挂,怕误导大家觉得我喜欢这个;有人从老家背来米、小鸡蘑菇,甚至牵活羊来想挤新鲜羊奶 —— 这些行为体现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但真的不必如此。
办公室那束花上有个我最不喜欢的词:“保胎大神”。必须澄清:近五年我帮三四百个免疫病(尤其是磷脂综合征、狼疮)患者顺利生育,这是欣慰的事,但我是管理免疫病人的医生,只是为她们孕期保驾护航,绝非 “保胎大神”。
有时患者抱着孩子来门诊,其他患者看到会觉得 “赵大夫又成功了”,这是正向激励,但也要看到那些未成功的患者(她们往往不再来),避免选择性偏差。医生若在这种烘托下变得不理性,很危险。我始终保持理性,通过登记所有患者数据,客观分析治疗成功率,帮助大家做理性决断。
医生风格大致分三种:家长式(我说了算)、类朋友式(你要啥我给啥),这两种都不合适 —— 前者风险全在医生,后者缺乏主见难获信任。我认为医生的核心是用专业知识分析风险与获益,结合患者情况给出方案,让患者自己决策。指南也强调 “医患共策”,这才是更合适的模式。
常有人问口腔溃疡是不是免疫问题。我院有专门看白塞病(一种血管炎)的医生,这类患者 40%-60% 会出现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但口腔溃疡本身不是免疫病,只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它背后可能有炎症或免疫因素,比如狼疮、血管炎也可能伴发口腔溃疡,算是免疫力 “小故障” 的表现,但不能等同于免疫病 —— 免疫病有特定抗体,需对应治疗,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狼疮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过度活跃,多数自身免疫病都如此。我们追求的是 “免疫平衡”,通过调节让身体达到共生状态。
对狼疮患者来说,好的免疫力意味着心态平和、生活规律、饮食均衡,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希望他们窝在家里,而应回归工作 —— 工作状态本就是健康人的状态,靠药物、补品维持的不算合理。医学最终会回归 “中庸之道”,像老庄哲学里的 “平和”、太极里的 “平衡”,这才是关键。
“从不感冒生小病,反而可能生大病” 这种说法,我不完全认同,但有一定道理。比如从没出过欧美的人来中国,可能腹泻、感染,因为没接触过本地病毒、环境,易过敏。
免疫功能需要 “训练”:轻微病毒感染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打疫苗诱发免疫反应后恢复 —— 通过这些小刺激,免疫功能会更强大。若从未接触过陌生病毒,突然遭遇时,免疫反应可能更剧烈。这和心脏一样,不能因心脏不好就不动,适当慢跑增加负荷,心功能反而更好;总 “养着”,免疫系统会越来越 “懒”。
最后想澄清几个误区:不必过度纠结免疫力 “好坏”,得了免疫病也不必焦虑。它不是人生崩塌的信号,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事,总纠结 “人生没意义”,反而会失去希望。
坦然接受一切,疾病未必是坏事。用平常心面对,才能走得更远。其实没人是百分之百健康的,大家都有小毛病,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追求生活质量,才是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