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风险因素。左图:APP、PSEN1和PSEN2的罕见突变为AD的强遗传病因;APOE、TREM2、CD33等与脂质代谢、内吞及炎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较常见,为中低AD风险;AD环境风险含衰老、心脏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教育水平、社会参与度降低及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右图:AD神经病理学特征为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Aβ因APP异常加工(被β-、γ-分泌酶而非α-分泌酶切割)产生,易错误折叠聚集形成寡聚物和斑块,引发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促炎反应;Aβ还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使其与微管分离、微管不稳定,过度磷酸化的tau聚集形成NFTs,与神经元丢失及神经退行性变相关。图源:参考文献[1]
从传统病理到金属视角:被忽视的神经退行性推手
长期以来,AD 研究多聚焦于蛋白质病理,却逐渐发现铁、铜、锌、硒等金属元素的异常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AD 患者海马和皮质区域常出现铁的异常积聚,过量铁会加速氧化应激与 Aβ 沉积;铜的异常分布既可能促进 Aβ 聚集,也会改变 tau 蛋白结构;锌的作用更显复杂,适量有助于神经递质释放,但若在 Aβ 斑块中浓度过高,反而会稳定淀粉样纤维使其难以清除。这些发现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金属稳态失衡可能是推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力量。而在这份 “金属名单” 中,锂(Li)的研究一度匮乏。作为地壳与饮用水中常见的轻金属,锂最广为人知的用途是电子产品电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治疗(1970 年获 FDA 批准)。但零星发现暗示其与 AD 的关联:接受锂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AD 及其他痴呆症发病率较低;丹麦人群研究显示,饮用水锂水平与痴呆症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然而,锂缺乏是否直接导致 AD 病理、其在健康大脑中的生理作用,始终缺乏系统揭示。
锂的新发现:AD 早期的 “隐秘保护者”
2025 年 8 月,哈佛医学院团队在《自然》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人体样本、动物模型与分子机制实验,证实了锂在 AD 中的关键作用:锂缺乏会通过激活特定激酶,加剧 Aβ 沉积与 tau 磷酸化,最终导致认知障碍;而补充锂或能在 AD 早期防治中发挥作用。
锂水平在 AD 早期即出现区域特异性下降
研究首先分析了三类人群的脑组织与血清样本:无认知问题的对照者、AD 早期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确诊 AD 患者。对 27 种金属的检测显示,仅锂在轻度认知障碍与 AD 患者的前额叶皮质中显著下降;更特殊的是,AD 早期相对 “幸免” 的小脑(小脑)未出现这一变化,说明锂的减少并非全脑普遍现象,而是具有区域特异性。进一步通过 “金属地图” 分析发现,锂在脑组织中分布不均 —— 大量锂 “聚集” 在 Aβ 斑块中,而斑块周围的健康区域反而锂含量不足。且非斑块区域锂含量越低,患者的记忆与认知表现越差。这提示,Aβ 斑块可能像 “海绵” 一样吸附锂,导致大脑失去这种潜在的保护性元素。
饮食缺锂会加速 AD 病理进展
为验证锂缺乏与 AD 病理的因果关系,研究团队构建了 “低锂饮食” 小鼠模型:饲料锂含量降至正常的 1/10 以下,持续喂养数月后,小鼠大脑皮质锂水平下降约一半。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 AD 模型小鼠中,缺锂均导致 Aβ 斑块增多、tau 磷酸化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突触减少、髓鞘受损及小胶质细胞(大脑免疫细胞)持续促炎 —— 这些变化与 AD 患者脑病理高度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无疾病的老龄普通小鼠,缺锂也会引发轻微 Aβ 积累与认知下降,说明锂对健康衰老的大脑同样重要。

图2.锂离子可调节大脑中多条与神经可塑性和神经保护相关的细胞通路,其中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GSK3)显然是其治疗机制的核心。有研究揭示了锂在神经营养反应、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未折叠蛋白反应(UPR)、自噬、氧化应激、炎症以及线粒体功能等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这些受锂调控的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存活。图源:参考文献[3]
分子机制:GSK3β 激酶是关键 “开关”
锂缺乏如何引发上述病理?研究指向了 GSK3β—— 一种调控神经元内多种信号的激酶,早已被证实与 AD 密切相关。在缺锂小鼠中,GSK3β 呈现 “过度活化” 状态:这种活化会直接促进 tau 异常磷酸化与 Aβ 沉积,还会促使神经胶质细胞进入促炎状态。为验证其作用,研究者给缺锂小鼠使用 GSK3β 抑制剂后,Aβ 斑块减少、tau 病理缓解,突触与髓鞘也出现恢复。这证实,锂缺乏引发的病理进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 GSK3β 这个 “开关” 实现的 —— 缺锂会显著增加激活态 GSK3β 比例,加速疾病进程。
乳清酸锂:更优的潜在补充剂
既然锂具有保护作用,补充锂是否可行?此前小型临床试验显示,传统锂盐(如碳酸锂)未改善认知,研究者认为其局限在于:这类锂盐与 Aβ 结合能力强,易被斑块 “捕获”,无法进入真正需要的脑区。为此,团队测试了 16 种锂化合物,通过比较电导率(反映电离程度)与 Aβ 纤维 / 寡聚物的结合亲和力,筛选出不易被斑块吸附的乳清酸锂(LiO)。其特点是离子释放慢,不易与 Aβ 结合,能绕开斑块 “陷阱”。
在 AD 小鼠中,低剂量乳清酸锂可使斑块减少约 70%、tau 病理缓解,突触与髓鞘状态改善,记忆测试成绩接近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健康老龄鼠中,它能延缓年龄相关认知衰退,且无传统锂盐常见的肾脏或甲状腺副作用。
其他必需金属:平衡决定 “益害”
除锂外,铁、铜、锌、硒等必需金属与 AD 的关联也日益清晰。它们的作用并非绝对 “好” 或 “坏”,而是取决于位置、浓度与化学形态 —— 在 AD 中,这些金属的分布与代谢被重塑,既可能驱动病理,也可能是病理的副产物。

图3.必需金属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左图:健康大脑中,铁、铜、锌、锰等必需金属维持稳态,通过复杂机制调控胞内/外浓度,其微量存在且受精细调控,对脑功能至关重要。右图:AD脑内必需金属稳态失衡与发病相关,胞外必需金属稳态失衡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导致IL-1β、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过量产生。图源:参考文献[1]
锌:突触功能与 Aβ 聚集的 “双刃剑”
健康大脑中,锌高度集中于突触小囊泡,参与调节神经信号强度与可塑性。但随年龄增长,突触锌回收效率下降,导致更多游离锌滞留细胞外。在 AD 中,这些游离锌会与 Aβ 结合形成复合物,促使 Aβ 快速沉淀为斑块;同时,锌还会通过影响激酶与磷酸酶活性,加速 tau 过度磷酸化。动物实验显示,减少突触锌储存(如敲除 ZnT3 转运蛋白)可降低脑内淀粉样沉积;“金属离子载体” 类药物(如 PBT2)调整锌、铜分布,能快速改善老年小鼠学习记忆。但人类临床试验结果不一,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补锌或限锌可直接改善 AD。
铜:分布异常引发的 “内外失衡”
铜是神经元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合成与抗氧化防御的必需元素。AD 患者大脑整体铜含量常下降,但 Aβ 斑块及周围区域铜显著富集 —— 这种 “内部缺乏、外部堆积” 的再分布,会导致细胞内铜依赖反应受阻,同时让细胞外铜参与失控的化学反应:铜与 Aβ 形成的复合物可催化氧化反应产生活性氧(ROS),引发膜损伤与炎症;在特定环境下,还会促进 Aβ 氧化交联,使其更难降解。针对铜的研究提出两类策略:用螯合剂清除斑块中过量金属,或用金属离子载体将斑块中铜运回神经元以恢复其功能。动物模型中两种策略均改善了病理或认知,但人类试验效果尚未大规模验证。
铁与硒:铁死亡与防御系统的博弈
铁是大脑中含量最高的过渡金属,参与氧运输、能量生成与神经递质合成。但 AD 患者海马、额叶、颞叶等区域常出现铁异常积聚,且铁负荷越高,认知下降越快(APOE-ε4 基因型人群中更明显)。其关键机制之一是 “铁死亡”—— 铁驱动的脂质过氧化导致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正常情况下,硒依赖的酶 GPx4 会中和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但在 AD 大脑中,这一防御系统可能失效,使神经元在高铁环境下更易受损。因此,补充硒、增强 GPx4 活性或使用铁螯合剂,被视为潜在治疗思路。
展望:调节金属平衡或成 AD 防治新方向
哈佛医学院关于锂的研究,不仅明确了其对大脑健康的生理作用,揭示了内源性锂缺乏可能是 AD 早期的关键驱动因素,更拓宽了金属在神经疾病中作用的认知。但研究者强调,低剂量乳清酸锂能否作为日常补充剂用于 AD 预防或治疗,仍需更多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效果与长期安全性。对普通人而言,锂的主要来源是饮食 —— 绿叶蔬菜、坚果、豆类、姜黄、孜然等香料,以及部分矿泉水均富含锂。事实上,许多被证实能降低痴呆症风险的健康食物,其益处可能就与含锂相关。
从锂到铁、铜、锌、硒,这些金属在大脑中的微妙平衡,正为 AD 防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未来,精准调节金属的分布、浓度与形态,或许能成为突破 AD 治疗困境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