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医生的逆行里,藏着最暖的 “人间值得”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人间值得》:二十一位援鄂医生写下的生死启示录
当 25 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援鄂医生放下手术刀,拿起笔,写下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所见所感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些文字会成为一
《人间值得》:二十一位援鄂医生写下的生死启示录
当 25 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援鄂医生放下手术刀,拿起笔,写下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所见所感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些文字会成为一堂堂直抵人心的生命教育课。《人间值得》没有用 "生命" 作书名,却字字都在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在生死的放大镜下,人间究竟什么最值得?


一、生死现场:人生价值的重新排序

ICU 的监护仪滴答作响,方舱医院的灯光彻夜不熄 —— 这些援鄂医生每天站立的地方,是最锋利的 "价值解剖台"。在这里,生死常在分秒间转换,功名利禄会像 ICU 里的雾气一样迅速消散,剩下的只有最坚硬的真实。
钱穆说人生有两重限: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当医生们看着患者在呼吸机旁挣扎,看着家属隔着玻璃比出 "加油" 的手势,便越过了生死之限,看清了 "人生价值的秩序表"。牟宗三说中国学问的核心是 "生命的学问",而这些医生在抗疫一线读懂的,正是这种学问的终极形态:什么是必须抓住的,什么是可以放下的。
平日里我们总在追逐 "更好"—— 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可在隔离病房里,患者最惦记的不过是家人的一句平安;医生脱下防护服后,最想做的不过是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海德格尔说多数人谈论的都是 "别人的死亡",可当死亡真正逼近,我们才会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平常,恰是生命最该守护的真相。


二、治疗的温度:比技术更重要的是 "活下去的理由"

医生常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武汉的重症病房里,这句话有了更沉重的分量:治愈需要技术,而 "帮助" 与 "安慰",其实是在给生命注入活下去的能量。
书中有个细节让人心颤:一位患者得知失联的家人平安后,高烧竟奇迹般退了;另一位癌症病人宁愿忍受剧痛,也拒绝能让他 "暂时舒服" 的治疗 —— 他说 "要等着看孙子中考"。尼采说 "参透为何,迎接任何",这些患者的坚持里,藏着比药物更有效的 "药方":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的念想。
这让我想起弗兰克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发现:圣诞节前,难友们因抱着 "被解放" 的希望,死亡率显著下降;可当希望落空,免疫防线便跟着垮了。在生死边缘,支撑人挺下去的从来不止是身体的韧性,更是心里的那束光。中山医院的医生们懂这个道理,他们不仅要修复器官,更要重建患者对生命的渴望 —— 这才是 "有温度的治疗"。


三、平常即道:从极端情境里长出的生活智慧

抗疫结束后,很多医生在日记里写:"原来阳光、空气和家人的唠叨,才是最奢侈的礼物。" 这种顿悟,不止属于医生。
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事件中,CEO Ric Elias 在坠机前的几秒里,想的不是公司财报,而是 "还没陪女儿多玩几局游戏"。这场空难教会他三件事:别等 "以后",改变要现在做;别和不重要的人争对错,要把时间留给快乐;做个好爸爸,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这和书中朱畴文医生的话遥相呼应:"情人节不在于你有情人,而在于你是有情人。" 极端情境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真理,而是最朴素的人情 —— 亲情的暖,友情的真,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孔子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这份 "乐",其实就是对平常生活的珍视。


四、拿起笔的医生:专业与人文的共生

这些医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既是技术精湛的医者,也是细腻的观察者。他们在书中讨论 "医学的专业技术主义和人文关怀",其实是在说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治病,到底是在治 "病",还是在治 "人"?
答案藏在他们的文字里:当葛峰医生写下 "患者知道家人平安后病情减轻",当顾国嵘医生感慨 "人最终想要的还是家庭温暖",他们其实在证明: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战胜疾病,而是让生命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就像手术刀需要精准,人文关怀需要真诚 —— 这两者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托举生命的两只手。
合上书页时,突然明白 "人间值得" 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说生活永远平顺,而是说哪怕经历过生死考验,我们依然能在亲情里找到牵挂,在友情里获得力量,在对他人的善意里看见自己的价值。这些援鄂医生用文字告诉我们:所谓生命教育,不过是让我们在看清生活的复杂后,依然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 因为人间最值得的,从来都是那个 "有情有义" 的自己。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