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抗癌药,费用谁来扛?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刘先生的惆怅,是无数癌症患者家庭的缩影。单次 CAR-T 细胞疗法超百万元的费用,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的积蓄。这种 “创新药易得,支付力难及” 的困境,正成为社会关注

刘先生的惆怅,是无数癌症患者家庭的缩影。单次 CAR-T 细胞疗法超百万元的费用,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的积蓄。这种 “创新药易得,支付力难及” 的困境,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如何让救命药不再因价格 “卡脖子”,考验着中国医疗支付体系的智慧。


一、支付体系之困:医保 “紧平衡” 下的缺口

创新药是肿瘤、罕见病等重症患者的 “生命线”,但高昂价格始终是绕不开的坎。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达 1620 亿元,同比增长 16%,全球新药在中国首发比例从 2017 年的 9% 跃升至 2023 年的 29%。然而,与市场热度形成反差的是支付能力的局限。
基本医保作为全民保障的基石,近年虽持续扩容,但受 “紧平衡” 约束,2021-2024 年纳入医保的创新药仅占申报数量的 16%-25%。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璐莹指出,仅靠医保难以覆盖所有高价创新药,尤其是动辄百万的 CAR-T 疗法、罕见病药等,必须寻找多元支付方案。


二、多元支付破局:商保与惠民保成中坚

为填补缺口,多元支付体系正在加速构建。目前,商业健康险、惠民保、慈善赠药、医药互助等共同组成支付网络,其中商业健康险与惠民保作用凸显。
2024 年,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的赔付达 124 亿元,直接报销 66 亿元。细分来看,百万医疗险赔付 28 亿元,覆盖 504 款创新药(含 62 款罕见病药、174 款海外药);惠民保赔付 18 亿元,纳入特药目录的创新药中位数达 39 种,且逐年增长。中高端医疗险、特病特药险等也各有贡献,形成多层次保障网。
典型如赫赛汀的普及路径:2002 年上市时因单次 2.5 万元费用少人问津,年销仅 400 万元;2010 年纳入患者援助项目(PAP)、2018 年进入基药目录后,2019 年销售额飙升至 46 亿元。这印证了支付能力对创新药普及的决定性作用。


三、政策驱动:商保创新药目录的 “破局点”

政策正为多元支付 “铺路”。2025 年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制定创新药目录”,到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再到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通过 121 款药品,一系列举措直指 “支付最后一公里”。
商保创新药目录被业内视为关键突破口。它不仅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创新药保障的 “清单指引”,更推动保险与医药产业融合。例如,目录可纳入高价慢病药、前沿创新药等,吸引更多民众投保,缓解 “药企盼销量 — 险企控成本” 的博弈困境:投保人数增加后,险企可通过规模效应压低赔付价格,药企也能扩大市场,最终惠及患者。


四、实践探索:从风险共担到数据协同

各方已开始探索具体路径。在定价机制上,部分药企与险企尝试 “风险共担”:复星凯瑞与宸汐健康推出 CAR-T 疗法 “按疗效支付”,患者未达完全缓解可获最高 60 万元返还;另有合作设定赔付总费用或药品使用量上限,平衡双方风险。
地方政府则着力破解 “数据孤岛”。多地开放医疗、医保大数据,为险企提供精算依据;同时推动医院规范诊疗,让商保更易介入理赔控费。例如,通过精细化管理,既避免过度医疗,又加速创新药入院流程。



五、未解之困:合规、入院与协同难题

尽管进展显著,挑战仍存。其一,政策细节待明确:MEAs(基于市场准入的支付协议)缺乏规范,药企返款、赠药可能被视为 “变相折扣”,险企面临合规风险。其二,“入院难” 未根本解决:即便纳入目录,创新药进入医院仍需经历复杂招标与审核,延缓患者可及性。其三,多方协同的 “细节梗阻”:如 “三除外” 政策(商保药品不计入医保自费率等)落地中,价格保密、资金往来合规性等仍需细化。


结语:构建 “价值共生体” 是关键

创新药支付体系的完善,终究需要政府、药企、险企、医院等形成 “健康险 — 药企价值共生体”。正如宸汐健康首席医药官王正珏所言,商业保险需从 “经济补偿者” 转型为 “健康管理与生态整合者”,而这背后,既需要政策持续明确规则,也需要各方在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流程优化中找到平衡点 —— 唯有如此,刘先生们的惆怅才能真正消散。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