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整分化:放射检验成降价主力,科室焦虑加剧
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浪潮中,不同学科的调价幅度呈现显著差异,直接改写了医院内部的收入格局。与 DRG/DIP 改革类似,此次价改同样遵循 “有升有降” 原则,但放射科、检验科等以设备物耗为主的科室,成为价格下调的重灾区,且降幅远超临床科室的涨幅。从全国多地落地情况来看,放射检验类项目价格降幅普遍处于 20%-40% 区间。陕西省三级医院 PET/CT 按部位检查价格从 4200 元降至 2450 元,降幅达 41.67%;安徽省 PET/CT 单部位价格腰斩,从 5000 元降至 2500 元;湖南省 CT 血管成像项目每部位收费从 960 元下调至 550 元,降幅 42.71%。检验类项目同样难逃大幅调整,海南省 113 项检验服务平均降幅 33.28%,涵盖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凝血酶时间测定等常用项目;甘肃省张掖市降钙素原(PCT)检测价格也下降 24%。
这种 “断崖式” 降价,让医院和科室承受着巨大压力。某试点地区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季明明(化名)透露,其所在医院放射科检查项目平均降幅约 30%,虽已属全国较低水平,但仍远超医院预期和承受能力。“过去检查价格确实存在虚高,但如此大幅度下调,直接导致医院经济压力陡增。” 更令他忧心的是,临床一线 90% 的医生都认为所在学科服务价格下降,其中放射科、检验科医生的焦虑尤为突出 —— 不仅科室收入锐减,个人薪酬虽不与科室收入直接挂钩,却也间接受到医院整体营收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人才流失风险。
从事医疗改革研究的学者张晔(化名)则提出更深层次的担忧:“检查检验项目价格大幅下降,本质上是削弱了这些科室的技术劳务价值。长期来看,会影响从业者的职业选择,进而阻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降价背后:拆解 “大检查” 依赖,挤压耗材水分
为何放射科、检验科成为此次价改的重点降价领域?这与公立医院过往的收入结构密切相关。在药品加成取消后,医院为弥补收入缺口,逐渐抬高了放射检查、检验类项目的价格,使其成为营收支柱。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检查化验收入占比达 30.8%,仅低于医疗服务收入的 32%;2021 年上海市医院检查化验收入占比 24.74%;2023 年山西省公立医院门诊收入中,检查收入贡献率更是高达 32.52%。随着检查化验类项目成为医院 “摇钱树”,价格虚高问题日益凸显。此次改革正是遵循 “腾笼换鸟” 思路:一方面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如护理、手术类项目,平均涨幅在 10%-20%;另一方面通过规范项目内涵、透明化成本,大幅压缩检查检验类项目的 “水分”,尤其是高值耗材的隐性加价空间。
过去,许多检查检验项目的成本核算模糊,高值耗材价格不透明,同一耗材进入不同医院可能存在不同 “价格空间”,甚至厂商通过 “赠送” 设备、捆绑销售高利润试剂的模式盈利。而《立项指南》的落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 —— 耗材将通过集中采购以统一价格进入医院,设备成本也需医院 “真金白银” 购买,过去隐藏在项目收费中的质控、定标等成本全部显性化。这种透明化虽挤压了虚高空间,却也让医院不得不直面成本压力。某沿海地区医院医保科科长陈英(化名)测算,拆分检验套餐后,其所在医院检验科今年收入预计下降 30%,“但试剂、耗材成本没变,除非后续能进一步降低采购价,否则压力很难缓解。”
转型阵痛:医院探寻 “开源节流”,平衡公益与可持续性
失去检查检验类项目的收入支撑后,医院如何填补缺口、维持运营,成为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 DRG 考核、患者外流、财政紧缩等多重压力叠加下,医院的经营困境愈发明显。为应对危机,多家医院开始探索 “开源节流” 之路。一方面,主动调整病种结构,加大对护理、手术等价格上调项目的投入,通过提升服务量弥补收入缺口;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运营部门,对诊疗流程、收入构成进行精细化分析,压缩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季明明所在的医院就通过优化病种结构、提升服务效率,试图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维持运营平衡。
与此同时,医院与医保部门的博弈也在持续。季明明表示,作为试点省份的医院,他们会定期向医保局反馈价格执行中的问题,如部分项目成本高于定价时,会申请重新核算定价。但这种沟通效果有限,医保局往往参考其他省份价格和本地基金承受能力定价,难以兼顾个别医院的特殊情况。张晔也指出,当前降价幅度缺乏科学透明的测算依据,“为什么降 20% 而不是 30%?医院需要明确的定价逻辑,才能更好地调整运营策略。”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注定是一场长期战役,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医院需要承受收入下滑、成本上升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场改革倒逼医院摆脱对 “大检查” 的依赖,回归医疗服务本质,逐步建立更合理的收入结构。正如季明明所言:“作为公立医院,我们必须坚守公益导向,但在转型期,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未来,随着成本控制、集中采购等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场改革或许能真正实现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优化,让医院、患者、医保三方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