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股价 “过山车”:从 51 倍暴涨到单日腰斩,创新药 ETF 被动承压背后的流动性困局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9 月中旬,港股市场一只新晋上市的创新药股上演了资本市场罕见的极端行情。药捷安康(HK02617)在 9 月 16 日当天完成了 “暴涨 63%” 到 “暴跌 53.73%”
9 月中旬,港股市场一只新晋上市的创新药股上演了资本市场罕见的极端行情。药捷安康(HK02617)在 9 月 16 日当天完成了 “暴涨 63%” 到 “暴跌 53.73%” 的惊天反转,市值一天内蒸发超 1900 亿港元,其背后折射出的小盘股流动性风险、指数编制规则争议,以及创新药板块的投资逻辑博弈,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股价异动:单日 “过山车”,市值蒸发超 1900 亿

9 月 16 日早盘,药捷安康延续此前狂热涨势,在资金推动下快速冲高,盘中最高触及 679.5 港元 / 股,较 6 月 23 日 13.15 港元的发行价累计涨幅接近 51 倍,市值一度逼近 2700 亿港元,跻身国内创新药企业市值第三,仅次于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两大龙头。截至午间休盘,该股仍维持 619 港元 / 股的高位,半日成交 327.8 万股,较平日成交量大幅放量。
然而,午后两点风云突变,药捷安康股价开启 “断崖式” 跳水,从高位快速回落,最终以 192.00 港元 / 股收盘,单日跌幅达 53.73%,市值缩水至 762 亿港元,一天内蒸发超 1900 亿港元。面对股价极端波动,药捷安康于当日午间紧急披露公告,称 “概不知悉股价异动原因,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变动”,这也是公司近期股价持续暴涨后首次公开回应。
股价异动并未随当日收盘终止。9 月 17 日,药捷安康开盘报 185 港元 / 股,盘中振幅一度扩大至 45.78%,截至午间收盘报 210 港元 / 股,仍处于剧烈波动状态。针对市场关切的股价暴涨暴跌、市值剧烈波动等话题,界面新闻记者于 9 月 17 日上午联系药捷安康董秘冯洁,得到的回应仅为 “公司没有任何回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股价异动原因的猜测。


暴涨推手:港股通纳入 + 临床进展,小盘股流动性成 “放大器”

回溯此次股价异动的起点,多重因素叠加形成了推动股价短期冲高的合力,而小盘股天然的流动性缺陷则成为行情放大的关键。
从直接催化因素来看,9 月 10 日药捷安康发布的一则临床进展公告成为重要导火索。公司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Tinengotinib,TT-00420)获得乳腺癌 Ⅱ 期临床默示许可,据招股书显示,这款多靶点激酶(MTK)抑制剂具有独特作用机制,潜在适应症覆盖胆管癌、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个耐药、复发或难治实体瘤,是公司管线中最受关注的在研药物。对于尚无商业化产品的创新药企而言,核心管线的临床进展往往成为资本市场短期炒作的重要标的。
更为关键的推力来自于港股通及指数纳入带来的被动买盘。9 月 8 日,药捷安康满足上市时间等条件,正式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同时进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这一调整直接触发跟踪相关指数的创新药 ETF 被动配置需求,形成短期内的集中买盘。数据显示,自 9 月 8 日纳入港股通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码,截至 9 月 15 日,港股通净买入 306.25 万股,占公司实际流通股本的 56%,成为推动股价连续上涨的核心力量。
从纳入前后的股价表现来看,9 月 5 日(纳入港股通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药捷安康收盘价为 63.10 港元,涨幅 5.43%;9 月 8 日(纳入后首个交易日)股价直接大涨 20.13%,此后除 9 月 9 日及 9 月 16 日外,每个交易日涨幅均超 20%,短期涨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基础,在于药捷安康 “极小盘” 的属性。资料显示,药捷安康今年 6 月 23 日才登陆港交所,IPO 发行价 13.15 港元,总股本约 3.97 亿股,但公开发行仅 1528.1 万股,扣除基石投资者认购的 979 万股后,实际流通股仅约 549 万股。极低的流通盘意味着二级市场可交易筹码极为有限,股价极易被资金撬动 —— 一旦有增量资金(尤其是 ETF 被动配置这类确定性买盘)进入,就可能形成 “僧多粥少” 的局面,推动股价快速冲高;反之,当资金集中离场时,也会因缺乏接盘资金导致股价大幅跳水。


基本面反差:无商业化产品,上半年营收为 0

与股价的疯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捷安康尚未成熟的基本面。作为一家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核心业务聚焦于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领域的小分子创新疗法研发,但目前尚无任何商业化产品,也未从产品销售中获得任何收入。
从财务数据来看,药捷安康的收入主要依赖对外授权的里程碑付款等非经常性收益,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 “营收为 0” 的情况,同时录得 1.23 亿元的净亏损。公司表示,绝大部分经营亏损与研发投入及管理费用相关 —— 这符合创新药企 “重研发、轻营收” 的阶段性特征,但也意味着其当前估值缺乏业绩支撑,更多依赖管线前景的预期,这为股价的大幅波动埋下隐患。
除替恩戈替尼外,药捷安康目前拥有 5 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产品及 1 款临床前阶段在研产品,但均未进入商业化阶段。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从临床阶段到产品上市、实现盈利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且面临临床试验失败、审批不通过、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风险,短期股价 51 倍的涨幅显然已远超其基本面所能支撑的合理估值区间。


连锁反应:多只创新药 ETF 净值承压,基金公司紧急沟通指数优化

药捷安康的 “过山车” 行情不仅搅动个股市场,更通过指数关联传导至整个创新药 ETF 板块,引发被动型基金净值波动。
根据申赎清单数据,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SZ159570)、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SZ159217)、鹏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SZ159286)、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SZ159567)等多只产品中,药捷安康的市值占比均在 2.62% 左右。Wind 数据显示,目前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共 9 只,总规模约 371.23 亿元,以 2.62% 的占比粗略计算,仅这 9 只 ETF 就为药捷安康带来数亿元的被动买盘。
而在 9 月 16 日午后的股价跳水中,这些 ETF 因持有药捷安康而同步面临净值承压。由于 ETF 属于被动管理产品,需严格跟踪指数成分股及权重,基金经理在股价极端波动下的操作差异,进一步导致不同产品净值表现出现分化。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分化一方面源于操作策略不同 —— 部分基金经理可能选择分批建仓以降低冲击成本,部分则需快速完成配置;另一方面与基金规模相关,规模较大的产品需买入更多股份,操作上更为谨慎,规模较小的产品则受影响相对有限。
面对这一情况,基金公司已紧急行动。据知情人士透露,9 月 16 日当天,多家基金公司就开始与交易所、指数公司沟通,部分公司甚至在当日下午前往指数公司,核心诉求聚焦于 “为何流动性薄弱的个股能在指数中占据较高权重”。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指数权重股通常需具备稳定流动性,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尤其港股市场对流动性的要求应更严格,当前情况显然不够严谨 —— 个股价格大幅波动会直接导致权重剧烈变化,进而影响指数稳定性,最终传导至 ETF 净值。”
好消息是,经过多轮沟通,指数优化已提上日程。有业内人士表示,后续肯定会出台紧急调整方案,核心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是优化指数编制方法论,尤其是针对港股成分股,将流动性指标纳入更核心的筛选标准,避免未经过充分市场检验、流通盘过小的个股过早进入指数;二是提高权重计算的透明度,让基金公司及投资者能更清晰地预判成分股调整带来的影响。


反思:创新药投资需回归理性,指数编制应重视流动性

药捷安康的股价异动,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多维度的反思样本。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事件再次警示小盘股的流动性风险 —— 尤其是创新药这类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回报的行业,短期股价极易受资金、情绪、事件驱动而偏离基本面,盲目追逐短期涨幅可能面临巨大损失。历史经验表明,创新药的投资价值最终需回归管线研发进度、临床数据质量、商业化能力等核心基本面,而非单纯依赖概念炒作或资金推动。
对于指数编制机构而言,此次事件暴露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成分股筛选及权重设定上的漏洞。尽管该指数设定了 “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低于 1000 万港元的股票剔除” 的规则,但药捷安康上市不足 3 个月,尚未满足 “最近一年日均成交” 的统计周期,却仍被纳入指数并获得 2.6% 左右的权重,这种 “新规适配性不足” 的问题直接导致被动资金被迫配置流动性薄弱的个股,最终引发连锁反应。未来指数编制需更充分考虑港股市场特点,针对新上市个股设定更合理的纳入观察期,同时将流通盘、换手率等流动性指标纳入权重计算模型,避免单一指标(如市值)主导权重,降低极端行情对指数及相关产品的冲击。
对于创新药行业而言,药捷安康的市值剧烈波动也折射出市场对创新药企业估值逻辑的分歧。在行业融资环境趋紧、研发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要求正逐步提高,从 “有管线就有估值” 转向 “有优质管线、有临床进展、有商业化潜力才给估值”。此次事件或推动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估值回归理性,促使更多投资者关注企业的长期研发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而非短期股价波动。
截至 9 月 17 日午间,药捷安康股价虽略有回升至 210 港元 / 股,但市场对其估值合理性、后续股价走势的争议仍在持续。这场由小盘股、被动资金、指数规则共同引发的资本市场 “过山车”,或许将成为推动创新药投资生态、指数编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契机。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