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集采来了,县城医院能否如愿 “鸟枪换炮”?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医疗设备集采已从 “试点探索” 全面转入 “行业新常态”,其影响力穿透生产、采购、使用全链条,成为牵动医疗健康领域上下游的核心议题。然而,这场
2025 年,医疗设备集采已从 “试点探索” 全面转入 “行业新常态”,其影响力穿透生产、采购、使用全链条,成为牵动医疗健康领域上下游的核心议题。然而,这场以 “降本” 为初衷的改革,正陷入 “量价失衡” 与 “质服缩水” 的双重挑战 —— 上半年全国集采数据显示,XP、CT、MR 等核心品类虽实现销量大幅增长,但销售额占比却显著低于销量占比,“以价换量” 的效果远超预期,却也埋下了更深层的行业隐忧。


一、集采 “价格战” 触底:超低价背后的成本与服务焦虑

在 “价格为王” 的竞标逻辑主导下,2025 年医疗设备集采的价格下限被不断突破,部分品类报价已低至行业难以理解的水平:
  • 1.5T 磁共振中标价降至 200 万元,64 排 CT 跌破百万元,且需捆绑 2-5 年维保服务 —— 在多数行业人士看来,这样的价格已无法覆盖设备研发、生产、运输及长期维保的综合成本;
  • DR 设备降价幅度更甚,20 万元(部分标的甚至低至十多万元)的中标价较集采前下降超 70%,近乎 “白菜价”;
  • 部分省份彩超集采中,实际使用资金仅为预算的 10% 出头,价格压缩空间已逼近极限。
但对设备使用者 —— 尤其是基层医院而言,“低价” 并未等同于 “捡便宜”。某县医院放射科负责人直言:“集采设备的价格优势很明显,但后续服务常跟不上,比如设备故障响应慢、维保人员上门不及时。” 另有县医院院长更委婉地表示:“只有临床要求不高的场景,才会考虑集采设备。”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行业对 “超低价设备” 的双重担忧:一方面是性能品质是否缩水,比如成像精度、运行稳定性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是否缺位,长期维保能否兑现承诺。
更值得警惕的是,集采价格正成为整个市场的 “定价锚点”。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低价竞争的压力会逐步传导至零售市场,迫使所有厂商陷入 “成本竞赛”:要么主动退出市场,要么通过压缩研发投入、简化设备配置、降低服务标准来适配低价规则。这种曾在汽车行业上演的 “减配风”,如今已在医疗设备领域显现苗头 —— 毕竟,当价格低到无法覆盖合理成本时,“牺牲品质” 往往成为部分企业的无奈选择。



二、县域医共体:集采政策的核心受益方,却面临 “换炮” 变 “减配” 的落差

县域医共体是 2025 年医疗设备集采的核心需求方,其采购动力源于两大政策支撑:一是 “两新” 政策推动县域医疗设备 “达标提质”,二是国家发改委年初下达的 100 亿元资金,专项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长期面临硬件配置薄弱问题的县域医疗机构而言,这本该是 “鸟枪换炮”、补齐医疗能力短板的关键契机 —— 但现实却与政策初衷存在偏差。

1. 县域医院需要的不是 “够用”,而是 “好用、耐用”

县域医院的核心使命,是实现 “大病不出县”,留住本地患者的同时,承担急危重症救治重任。尤其在地理位置偏远、转运不便的县域,妇产科急症、心梗、脑卒中患者的抢救 “分秒必争”,设备性能直接关系救治成功率:
  • 诊断端,若 CT、MR 成像精度不足,可能漏诊疑难病灶,导致患者不得不前往上级医院重复检查;
  • 运行端,若设备稳定性差、故障率高,关键时刻 “掉链子”,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 长期看,医疗设备使用周期普遍达 8-10 年,部分核心设备甚至超过 10 年 —— 一台设备的品质,基本决定了相关专科未来十年的能力上限。
正因如此,县域医院对设备的需求早已超越 “够用”。多位县医院院长表示:“配置规划要向上级医院看齐,缩小甚至消除差距。” 以临湘市人民医院为例,这家二级甲等医院自 2014 年起持续引进心血管超声、DSA 血管机等高端设备,不仅将急性心梗救治成功率提升至 95% 以上,更培育出湖南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心血管内科)和国家县域超声医学中心(超声医学科),门诊量、住院量、手术台次连续多年增长。这一案例印证了:好设备不仅是 “诊断工具”,更是 “学科建设基石” 和 “患者吸引力”。

2. “超低价设备” 的隐性成本:县域医院的深层顾虑

县域医院对集采低价设备的顾虑,远不止 “性能”—— 更在于 “全生命周期成本”。医疗设备不同于药品耗材,并非 “一锤子买卖”,后期使用中的维保、零部件更换、技术培训,都是不可忽视的支出:
  • 部分集采设备虽包含 2-5 年维保,但服务质量存疑:故障响应是否及时?维保是否偷工减料?
  • 5 年后设备进入服役后半程,稳定性如何保障?零部件是否容易获取?这些问题,连县医院院长都 “心里没底”;
  • 更现实的是,若厂商服务半径过大(如从外省调配人员),紧急维修时 “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不少医院在采购时更倾向本地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至少服务响应快”。
此外,新设备引进后,县域医务人员的 “使用能力” 也成瓶颈。基层医生普遍缺乏高端设备操作经验和培训机会,若厂商无法提供配套的技术培训、远程协作支持,即便设备参数再高,也难以充分发挥效能 —— 这也是为何 “设备 + 服务 + 培训” 的综合方案,比单纯的低价设备更受县域医院青睐。


三、破局之路:从 “价格导向” 到 “质价平衡”,集采规则需要 “反内卷”

医疗设备集采陷入 “低价内卷”,根源在于顶层设计缺失与规则不完善。截至 2025 年,全国设备集采仍以省级为单位 “各自为阵”,既无国务院或相关部委出台的专门规范性文件,也未形成适配医疗设备 “技术复杂、周期长、服务重” 特点的评标体系,只能简单套用传统招投标模式,导致 “价格” 成为唯一核心指标。
对比药品耗材集采的成熟路径,设备集采的制度滞后性尤为明显 —— 药品耗材集采从试点之初就有国家层面指导意见,且规则随实践持续优化(如 2025 年 7 月启动的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已明确加入 “反内卷” 条款,通过优化价差控制防止低价恶性竞争,并强化质量监管)。设备集采要走出困局,必须充分借鉴这一经验,构建 “以质量为本、兼顾成本与服务” 的新规则体系。

1. 招标前:锚定县域需求,赋予医院更多选择权

医疗设备采购的容错成本极高,尤其是对资金有限的县域医院。因此,集采招标前需做好两项核心工作:
  • 深入调研县域医院真实需求:不仅关注设备规格参数,更要摸清临床场景(如急危重症救治对设备稳定性的要求)、学科建设规划(如是否需支撑新技术项目)、售后服务偏好(如本地服务能力);
  • 适度放开品牌选择权:参照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思路,允许医院结合科室使用习惯、与厂商的合作基础(如既往服务质量)选择品牌,避免 “一刀切” 的低价中标导致 “被迫接受不适配设备”。

2. 评标中:从 “单维度砍价” 到 “多维度综合评估”

破解 “低价优先” 的关键,是重构评标指标体系:
  • 提高投标资质门槛:明确厂商的研发能力、生产资质、售后服务网络覆盖要求,杜绝 “低价抢标却无法保质保量交付” 的情况;
  • 增加非价格指标权重:将产品质量(如故障率、成像精度)、技术水平(如是否符合未来诊疗需求)、售后服务(如响应时间、维保承诺)、赋能能力(如医生培训、远程协作支持)纳入评标核心维度,尤其重视 “全生命周期性价比”,而非单纯的采购价。

3. 中标后:建立全周期质量跟踪与信用机制

为避免 “中标后毁约”“服务缩水” 等问题,需构建闭环监管体系:
  • 对设备交付、安装调试、运行故障率、零部件更换频率、维保服务兑现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记录;
  • 建立厂商信用评价体系,将服务质量与后续集采资格挂钩 —— 若出现质量问题或服务违约,取消其参与后续集采的资格;
  • 定期收集医院反馈,动态调整规则,确保集采设备真正匹配县域医疗需求。


四、不止于 “卖设备”:企业需从 “供应商” 转向 “县域医疗赋能者”

集采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 这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规则优化,更需要设备厂商转变角色。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已率先行动,布局基层培训体系与服务网络,其中跨国厂商的探索尤为成熟:某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媒体开展 “健康新征程,关爱走基层” 公益行动,4 年来通过学术交流、技能大赛等形式,在全国 20 余个省市开展 130 余场活动,覆盖 2 万余名基层医生,帮助其提升设备操作与诊断能力。
这种 “设备 + 培训 + 服务” 的模式,正是县域医疗需要的 —— 县域医院要的不是一台孤立的 CT 或 MR,而是以设备为核心的 “精准诊断能力 + 学科建设支撑”;厂商要做的也不止是 “卖机器”,而是成为 “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陪伴者”,通过全周期服务赋能医院人才培养与专科建设。


结语:集采不是 “砍价游戏”,而是 “医疗质量助推器”

2025 年医疗设备集采的 “低价内卷”,提醒我们:改革不能只盯着 “价格”,更要回归 “医疗本质”。对县域医疗而言,集采是 “鸟枪换炮” 的机遇,而非 “减配将就” 的无奈;对行业而言,集采应是 “提质降本” 的杠杆,而非 “牺牲品质” 的战场。唯有通过顶层设计完善规则、厂商转变角色赋能基层、医院积极参与需求反馈,才能让集采真正服务于 “大病不出县” 的政策目标,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这才是医疗设备集采的终极价值所在。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