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出海,特朗普是否会 “设限”?

收录于 医疗 持续更新中
9 月 11 日早盘,A 股与港股创新药板块遭遇 “惊魂一跌”。A 股创新药板块指数开盘后快速下探,早盘阶段跌幅超 4%;港股市场反应更为剧烈,恒生生物指数一度暴跌超 7%,板
9 月 11 日早盘,A 股与港股创新药板块遭遇 “惊魂一跌”。A 股创新药板块指数开盘后快速下探,早盘阶段跌幅超 4%;港股市场反应更为剧烈,恒生生物指数一度暴跌超 7%,板块内多只个股跟随下挫。这场突如其来的震荡,源头指向一则关于美国政策的传闻 ——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正酝酿一项针对中国创新药的行政令草案,试图通过强化审查、提高门槛等方式,限制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对美国的影响。



一、行政令草案拆解:两大核心限制直指中国创新药

市场恐慌的核心,源于这份行政令草案中两项直接针对中国创新药的条款,其意图明确:通过政策干预,遏制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

1. CFIUS 加码审查:美企收购中国新药管线受限

草案中最受关注的条款之一,是要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美国跨国药企(MNC)收购中国药企管线的 BD(商务开发)交易进行 “更严格的强制审查”。这一政策背后,是中国创新药出海 BD 交易的迅猛增长 ——2024 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出海 BD 交易总额已接近 660 亿美元,规模远超往年。
更让美国政策制定者警惕的数据来自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截至 2024 年,源自中国的药物仅占美国 FDA 新药批准量的 4%,但按照当前 BD 出海的增速,到 2040 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 35%。这意味着,未来美国每三款上市新药中,就可能有一款源自中国,这无疑触动了美国本土生物科技产业的利益神经。

2. FDA 提高门槛:中国临床数据审查趋严

另一项关键条款则针对临床试验数据 —— 草案拟要求美国 FDA “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审核门槛”,同时鼓励美国本土药品生产采购、加快本土药企临床试验审批。从政策逻辑看,这是试图从 “数据源头” 削弱中国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倒逼美国药企与中国资产切割。


二、恐慌缓和:行政令落地概率为何 “极低”?

不过,市场的恐慌情绪并未持续太久。多位医药投资人士、行业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一致判断:这份行政令草案的落地可能性极低,短期内对创新药 BD 业务的实质影响有限,更多是一场 “情绪扰动”。支撑这一判断的核心,是美国本土医药行业的 “利益博弈”。

1. 美企内部对立:MNC 与 biotech 的利益冲突

平安基金资深医药基金经理周思聪指出,这场政策风波的本质,是美国医药行业两大利益集团的交锋:
  • 反对者:美国 MNC(跨国药企) —— 长期以来,MNC 通过收购中国创新药管线,大幅压缩了研发时间与成本(中国资产 “质量高、成本低” 的优势显著)。更关键的是,2035 年美欧制药企业将有 1150 亿美元药物专利到期,为填补专利空白、维持营收,MNC 必须依赖外部管线收购,而中国是当前最优选择。“MNC 在美国的行业影响力远大于小型 biotech,他们不会接受限制购买中国资产的政策。”
  • 推动者:美国 biotech 与背后风投 —— 作为中国创新药企在 BD 交易中的直接竞争对手,美国本土 biotech 希望通过政策限制中国资产,减少竞争压力,因此成为游说白宫推动该行政令的主力。
显然,MNC 的利益诉求与政策方向直接冲突,而其在华盛顿的游说能力远胜 biotech,成为行政令落地的 “最大阻力”。

2. 中国药企的 “缓冲垫”:欧洲合作成备选

即便政策出现变数,中国创新药企也并非无牌可打。一家以 BD 出海为核心业务的国内 biotech 人士透露,其合作对象中欧洲跨国药企占比不低,“即便美国政策落地,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此外,多位分析师指出,若 CFIUS 审查严格,MNC 完全可以通过 “曲线操作” 规避限制 —— 例如在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地区成立新公司(New-co),通过新主体间接获取中国创新药权益。“绕开的办法有很多,真要强制执行,最终受伤的只会是美国本土 MNC,而非中国药企。” 长期研究美国市场的投资人张文鑫直言。


三、临床数据之困:严审已是常态,成本才是 “真痛点”

对于草案中 “FDA 提高中国临床数据审核门槛” 的条款,业内人士的态度更为冷静 —— 因为这一趋势早已显现,并非政策突然转向。

1. FDA 审查趋严:对中美药企一视同仁

周思聪解释,FDA 对临床数据的审查 “这些年一直在趋严,不仅针对中国药企,对美国本土药企的审批标准也在提高”。事实上,中国创新药要进入美国市场,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流程:必须在美开展 III 期临床试验,且入组患者需以白色人种为主,同时涵盖非裔、拉丁美裔等混合人种,“这是行业共识,没有悬念”。
更关键的是,临床数据审查的核心是 “科学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分析师刘宏强调,FDA 的审核逻辑始终以数据真实性、有效性为导向,不会因国别刻意设限。此外,中国临床试验的 “效率优势” 已得到 MNC 认可 —— 张文鑫回忆,几年前 MNC “不敢跟中国药企合作临床”,如今却主动来华开展试验,“因为中国医院多、医生资源丰富、患者招募快,临床做得又快又好”。市场的选择已形成惯性,政策很难强行扭转。

2. 出海的 “拦路虎”:高昂的临床成本

真正制约中国药企开展海外临床的,并非审查门槛,而是资金压力。数据显示,招募一位肿瘤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国内成本约 6-7 万元人民币,而在海外则需 6-7 万美元(约合 45-50 万元人民币),成本相差近 10 倍。
这一现实下,大部分国内创新药企选择 “务实策略”:保留药品在国内的专利权益,通过 BD 交易将海外权益转让给 MNC,由后者承担后续海外临床的资金投入。仅少数有实力的药企会开展 “中美双报” 的 I 期临床 —— 一方面,I 期临床招募患者少、成本可控;另一方面,通过 I 期数据可向 MNC 展示药品价值,为 BD 交易争取更高溢价。



四、BD 出海:5-10 年红利期仍在,百亿美元大单改写估值

尽管行政令草案引发短期波动,但业内对创新药 BD 出海的长期前景仍持乐观态度 —— 核心支撑是 MNC 对创新管线的 “刚性需求”,以及中国资产的 “估值优势”。

1. 红利期至少持续 5 年:MNC 专利到期倒逼收购

周思聪判断,BD 出海的红利期 “至少还有 5-10 年”。最直接的推动力,是 MNC 即将到来的 “专利悬崖”:以默沙东为例,其核心产品 K 药(年销售额超 300 亿美元)将于 2028 年专利到期,若无法及时补充新管线,营收将面临断崖式下跌。“未来 5 年,MNC 对创新药资产的需求会维持高位,中国仍是他们的重要选择。”

2. 估值合理化:从 “贱卖” 到 “百亿美元大单”

曾几何时,“中国创新药 BD 是贱卖资产” 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 2025 年以来的 “大单频现”,彻底改写了这一认知:
  • 和铂医药、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的 BD 交易金额分别突破 45 亿美元、60.5 亿美元、53.3 亿美元;
  • 7 月底,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核心药物 HRS-9821 及 11 个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签下中国创新药史上首个 “百亿美元 BD 大单”。
“地板价、白菜价的时代已经过去。” 周思聪指出,随着 MNC 对中国资产的了解加深,“质量好、效率高、价格合理” 的中国创新药逐渐获得认可,当前的交易金额上涨,本质是 “被低估资产的估值合理化过程”。


五、警醒:出海莫忘本土,避免 “BD 狂热”

行政令草案的风波,也给中国创新药企敲响了一记警钟:出海并非唯一出路,立足本土市场、“两条腿走路” 才是长久之道。
近年来,BD 交易的火爆让部分 biotech 陷入 “狂热”—— 一些处于临床前阶段、缺乏数据支撑的药企,也急于将资产拿出来重估,喊出 “要 BD 出海” 的口号。这种盲目跟风的心态,显然忽视了国内市场的潜力。
事实上,国内创新药生态正在持续优化: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商保也在逐步改善支付条件,这些都将拉长药物在国内的销售周期、推高销售峰值。“我们不能只盯着出海这一个周期,很多中国药企在国内市场也活得很好。” 周思聪强调,未来创新药企业应平衡 “出海” 与 “本土”,既抓住 BD 红利期的机遇,也不放弃国内市场的长期潜力。


结语

特朗普政府的行政令草案,虽在 9 月 11 日引发创新药板块的短期震荡,但恐慌背后,是市场对中国创新药实力的认可 —— 毕竟,只有当中国产业真正威胁到美国本土利益时,才会触发政策层面的 “应对”。从长期看,MNC 的管线需求、中国资产的成本优势、国内市场的政策红利,仍将支撑创新药行业前行。对于中国药企而言,无需因短期政策传闻焦虑,更应聚焦研发实力提升与市场策略平衡 —— 这才是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推荐医疗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