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 K-Pop 爱豆:扎堆来华,转身当网红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重庆某商场的见面会现场,前 Cherry Bullet 成员许智媛对着台下数百名粉丝鞠躬时,或许没想过自己的事业第二春会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 不是聚光灯下的打歌舞台,而是
重庆某商场的见面会现场,前 Cherry Bullet 成员许智媛对着台下数百名粉丝鞠躬时,或许没想过自己的事业第二春会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 不是聚光灯下的打歌舞台,而是社交平台上分享杭州生活日常的短视频;不是百万粉丝的追捧,而是抖音 2.3 万粉丝、单条广告报价 2-3 万的 “网红” 身份。
这并非孤例。近一年来,一批曾活跃在 K-Pop 舞台的 “过气爱豆”,正通过中国 MCN 机构的运作,以时尚博主、团播嘉宾、带货主播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韩流退潮十年后,他们试图在网红经济的浪潮里,打捞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从偶像到网红:三条突围赛道

限韩令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直接的演艺舞台仍有门槛,时尚领域成了这批爱豆闯中的第一块跳板。
前 PRISTIN 成员郑银雨是较早的试水者。2024 年起,她扎根杭州网拍界,凭借女团时期练就的镜头感和身材管理,成为不少服饰品牌的合作模特。韩国本土机构也嗅到了商机,HiHan 公司便专门向中国输出时尚类网红,旗下艺人金智润(BLACKPINK 成员 JISOO 的姐姐)、车静媛等,已陆续拿下多个内地品牌合作,靠 “韩系穿搭” 标签在小红书积累声量。
当时尚合作难以触达核心粉丝群体 “熊猫妹”,团播成了新的突破口。这是个更 “接地气” 的赛道 —— 前 NATURE 成员欧若拉、前 HOT ISSUE 成员 Mina 等 “中国绿卡” 爱豆,直接加入内地团播矩阵,靠唱跳互动维持曝光;韩国籍爱豆则选择 “联动合作”,T-ara 成员朴孝敏与喜予文化男团跳 “扫腿舞”,AOA 成员申智珉空降重庆麦秀传媒的团播现场,用《猫步轻悄》《短裙》等老歌掀起 “时代的眼泪”,相关舞蹈片段在抖音再度引发模仿热潮。
电商带货则是变现的终极指向。因恋综《单身即地狱》爆红又因塌房沉寂的宋智雅,今年背靠韩国 Sublime 公司卷土重来,不仅现身线下时尚活动,更在小红书开启直播带货,靠着 “拽姐” 人设推销服饰美妆;朴孝敏则瞄准垂直领域,与国内 MCN 合作专攻美瞳和酒类带货,据品牌方透露,其 “不需要手把手教拍摄,主动对接摄影师” 的职业素养,让广告主颇为青睐。


跨海逐利:网红赛道为何成 “新饭碗”?

在传统认知里,爱豆是 “云端上的职业”,网红则带着 “草根” 标签。如今这道界限正在消融,核心驱动力是网红经济的变现魔力。
中国网红经济的成熟度早已今非昔比。自 2016 年 “网红元年” 起,市场规模一年内突破千亿,头部 MCN 的造星能力甚至不输传统娱乐公司 —— 无忧传媒让刘畊宏、张大大翻红,帅库网络捧出卡卡这样的现象级网红,就连韩国本土机构也在加速布局,HiHan、Sublime 等纷纷将中国市场视作 “第二增长曲线”。
反观韩国市场,无论是爱豆行业还是网红产业,都早已 “僧多粥少”。K-Pop 全球化带来的过度饱和,让非头部爱豆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DIA、ANS 等团体成员 “下海” 转型网红早已不是新鲜事。而中国市场的庞大体量,既能承接他们的 “剩余知名度”,又能通过 MCN 的成熟运作实现商业变现 —— 申智珉重庆见面会 580-1280 元的票价被粉丝称为 “良心价”,却仍能靠粉丝经济盈利,便是明证。
更关键的是,K-Pop 的造星体系为他们埋下了 “转型伏笔”。唱跳功底、形象管理、粉丝服务能力,这些经过工业化训练的技能,恰好适配网红赛道的核心需求:时尚博主需要镜头表现力,团播需要舞台感染力,带货主播需要控场能力。正如某品牌方评价:“就算是被爱豆行业淘汰的人,也基本会唱歌跳舞,懂为人处世,合作效率远超素人网红。”


暗礁密布:网红赛道不是 “避风港”

尽管看起来顺风顺水,这批过气爱豆的 “闯中之路” 仍布满不确定性。
本土竞争是第一道关。中国网红经济早已进入 “内卷时代”,从本土偶像转型的网红(如爱豆出身的焉栩嘉、吴宣仪),到素人崛起的头部 KOL,再到席卷市场的团播矩阵,留给韩国爱豆的空间本就有限。许智媛入驻杭州 4 个月,小红书粉丝仍不足万,便是缩影 —— 没有 “爆点”,他们很容易沦为网红赛道的 “沧海一粟”。
限韩令的余波更像一把悬顶之剑。虽然 Kep1er、“梦想演唱会” 等曾传出登陆中国的消息,但前者演唱会突然延期,后者能否如期举行仍是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性让品牌方在合作时格外谨慎,“公开演出风险高,只能先从线上内容和小型活动试水”,某 MCN 从业者坦言。
更致命的是 “人设经济” 的脆弱性。K-Pop 爱豆的 “时代滤镜” 正在褪色,当粉丝的肾上腺素退去,人设崩塌的风险便会凸显 —— 宋智雅曾因 “假货争议” 沉寂,便是前车之鉴。而在本土偶像、网红、团播的多重夹击下,这些过气爱豆的 “剩余价值” 能被消耗多久,仍是未知数。


尾声:滤镜终会消散

当 K-Pop 的旋律不再是流量密码,当 “韩流明星” 的光环逐渐黯淡,这批过气爱豆在中国网红赛道的挣扎,更像一场关于 “剩余价值” 的博弈。
他们带着韩国造星工业的烙印,试图在中文互联网的土壤里扎根。有人靠 “时代的眼泪” 短暂翻红,有人借时尚标签维持曝光,有人一头扎进直播带货的浪潮。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绕不开一个现实:网红经济的逻辑里,没有永远的偶像,只有不断迭代的流量。
或许正如那些被反复翻唱的老歌,热潮过后,能留下的,从来不是滤镜,而是真正被需要的价值。而对于这些过气 K-Pop 爱豆来说,这场 “中国网红” 的冒险,才刚刚开始。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