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天后婚讯引争议,为何众人不买账?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你的英语老师和体育老师要结婚了。”
8 月 26 日,泰勒・斯威夫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橄榄球球员特拉维斯・凯尔斯的合照,一句俏皮配文揭开了婚讯。有人立刻想起她
“你的英语老师和体育老师要结婚了。”
8 月 26 日,泰勒・斯威夫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橄榄球球员特拉维斯・凯尔斯的合照,一句俏皮配文揭开了婚讯。
有人立刻想起她早年歌曲《天生一对》里的场景 —— 场边的女孩穿越人群奔向橄榄球球员,如今故事照进现实;但也有粉丝坦言 “需要时间接受”,甚至直言 “不想看泰勒・斯威夫特变成泰勒・凯尔斯”。
这场看似私人的婚讯,意外搅动了一场关于女性选择的公共讨论。


她曾是 “不循规蹈矩” 的活样本

粉丝的矛盾心态,或许要从泰勒被赋予的特殊意义说起。
在许多人心中,她早已不是普通流行歌手。2013 年 Red 巡演后台,面对 DJ 大卫・穆勒的性骚扰,她没有沉默 —— 即便对方反告她污蔑索赔 300 万美元,她仍坚持反诉性骚扰,只索赔 1 美元。律师在法庭上说:“她不是要让对方破产,只是想说明‘说不就是不’。” 这一战,让她成为女性对抗职场性骚扰的象征。
更颠覆认知的是她的 “政治觉醒”。出道初期,她是保守派眼中的 “完美女孩”:抱着吉他唱乡村乐,对政治三缄其口。但 2018 年后,这个来自田纳西州的白人女性突然 “破茧”:为少数群体权利发声,呼吁控枪,2020 年直指特朗普的白人至上倾向,2024 年公开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她甚至借用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调侃,自称 “无孩爱猫的女士”,拒绝成为传统女性模板的复制品。
再看她的事业版图:12 座格莱美奖、23 项公告牌奖、32 项全美音乐奖,身家突破 10 亿美元,53% 的美国成年人自称她的粉丝。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一个女性,不必依赖婚姻或恋爱,仅凭自己就能站上世界之巅。
于是,泰勒成了无数人心中的 “活样本”—— 她证明了不走结婚生子的传统路径,也能活得耀眼。普通人或许困在 “到年龄该结婚” 的规训里,但泰勒的存在,让 “自由人生” 有了具体的模样。


“我怕她不再是那个她”:一场投射的崩塌与重建

“我不希望泰勒结婚,就像我不希望我朋友结婚。” 一位网友的留言,道破了粉丝的矛盾核心。
他们怕什么?怕 “泰勒・斯威夫特” 变成 “泰勒・凯尔斯” 后,那个清醒、独立、敢于对抗规训的女性会褪色。在不少人对父权制的想象里,婚姻是道无形的枷锁 —— 它可能削弱女性的自主性,牵绊职业脚步,就像无数普通女性在婚姻中面临的困境。泰勒曾是那个 “跳出枷锁” 的标杆,如今她主动走向 “枷锁”,怎能不让人慌?
更深层的,是对 “完美投射” 的不舍。有人直言:“她承载着我对成功女性主义者的所有幻想。” 普通人难以挣脱传统路径的束缚,便把 “不被束缚” 的渴望全寄托在泰勒身上。她结婚,仿佛连最后一个 “理想范本” 都要走下神坛。
可回头看,泰勒从未避讳对爱情的向往。从《爱情告白》里的炽热,到《红》里的怅惘,从《1989》里的甜蜜,到《恋人》里的温柔,她的歌单里,爱情从未缺席。她对抗的从来不是 “爱”,而是 “规训”—— 是 “女性必须通过婚姻证明价值” 的规训,是 “不能公开表达政治立场” 的规训,是 “遭遇骚扰就该沉默” 的规训。


选择的自由,才是女性主义的底色

这场讨论最终指向一个问题:选了婚姻的女性,还能是女性主义标杆吗?
答案藏在泰勒的人生里。她有底气选择婚姻,恰恰因为她早已打破了 “婚姻是女性唯一归宿” 的叙事 —— 她的事业、财富、话语权,都不是婚姻赋予的,而是自己挣来的。即便冠上 “凯尔斯” 的姓氏,她仍是那个能写出《 folklore》的创作人,那个敢怼特朗普的公众人物,那个为 1 美元打官司的维权者。
父权制的压迫是结构性的,但批判这种压迫,不该变成对个人选择的审判。女性主义的核心从不是 “必须拒绝婚姻”,而是 “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也可以自由拒绝”。泰勒选择结婚,和她选择为少数群体发声、选择反诉性骚扰一样,都是自主意志的体现。
就像那位矛盾的网友说的:“虽然很矛盾,但是我永远喜欢她,(希望她)幸福,就像希望我最好的朋友一直幸福一样。” 或许,真正的女性主义,正是尊重每个女性的选择 —— 无论是做 “泰勒・斯威夫特”,还是做 “泰勒・凯尔斯”。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