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暴中心:从 “合作典范” 到 “镣铐囚笼” 的骤变
事发工厂本是韩美合作的标杆项目。2022 年,现代汽车集团宣布在佐治亚州砸下 126 亿美元,涵盖电动车工厂(HMGMA)及与 LG 新能源、SK On 的合资电池业务,这是该州历史上最大单笔投资。截至 2024 年 7 月,项目已带动供应商在该州 12 个县追加超 25 亿美元投资,创造近 7000 个就业岗位,远超最初 10 亿美元的预期,原计划到 2031 年还将为 HMGMA 新增 8500 个岗位。然而,9 月 5 日的执法行动让这一切蒙上阴影。现场照片显示,韩国工人被戴上手铐、脚镣,如同重刑犯般被带离工厂 —— 这一幕经国际媒体传播后,直接点燃韩国民众的怒火。在韩国民众眼中,这座工厂是韩美 “友好合作” 的象征,短短两周前,韩美首脑还在峰会上敲定 3500 亿美元投资计划,展现出 “携手共赢” 的积极姿态。如今,美国却用 “背后插刀” 的方式对待韩国投资者,让不少人发出质疑:“说好的盟友情谊?说好的投资保障?特朗普到底在搞什么?”

事发工厂位于佐治亚州萨凡纳以西的埃拉贝尔地区

二、连锁反应:韩企的 “寒蝉效应” 与制度不公的控诉
对韩国企业而言,此次事件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在美生存的 “生存危机”。在美国的韩国企业,尤其是半导体、造船、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企业,普遍采用与现代电池厂类似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 依赖韩国技术人员搭建核心生产团队。如今 ICE 突然出手,让这些企业陷入恐慌:若 ICE 扩大调查范围,现有项目运转将受严重冲击,未来投资决策也会被打乱。更让韩国企业不满的是,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韩美自贸协定(FTA)的 “不平等性”。自 2007 年韩美 FTA 签署以来,韩国一直希望在人员流动领域获得更多便利,却始终未能如愿。在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中,韩国是少数没有专项工作签证配额的国家 —— 北美自贸区国家除外,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公民可通过 H-1B1、E-3 等特定签证便捷赴美工作,而韩国人只能参与竞争激烈的 H-1B 签证随机抽签。这种制度层面的不对称,让韩国企业不得不游走在法律边缘,此次事件不过是矛盾的集中爆发。
此前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无视 FTA 规定,对韩国征收与日本、欧盟同等关税的做法,已让韩美 FTA 框架变得脆弱。如今 ICE 的执法行动,更让韩国企业对美国营商环境失去信心。“不分青红皂白先抓再说” 的模式,意味着 “想办你就办你” 的风险随时存在,不少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美经营的法律与政治风险,甚至考虑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
三、美国内部分裂:举报人遭围攻与 “MAGA 逻辑” 的破产
事件不仅震动韩国,也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争议,反对 “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的网民与举报人托里・布兰纳姆展开激烈对抗,最终布兰纳姆被迫关闭社交媒体评论功能。

但她的说法遭到网民近乎一边倒的批判。网民的逻辑清晰且有力:现代汽车 2022 年的投资为佐治亚州带来大量就业,如今工厂因执法行动陷入停滞,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流失,“非法移民抢工作” 的说法不攻自破。更关键的是,工厂尚未完全竣工,且韩语是主要工作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次之,美国本地工人即便有基础技能,也难以短期内适应 “韩式” 生产环境 ——MAGA 阵营 “外企用人需美国优先” 的诉求,根本不符合现实。 这场 “对线” 暴露出美国社会的深层分裂:MAGA 支持者试图通过打击 “非法移民” 巩固基本盘,但实际行动却损害了本地就业与投资环境;而反对者则清晰看到,这种 “无脑操作” 不仅无法解决就业问题,还会让美国失去国际投资者的信任。
四、特朗普的政治算计:选票、施压与 “盟友工具化”
尽管 ICE 名义上是独立执法部门,但如此大规模的突击行动,显然离不开白宫的授意。特朗普选择在此时对现代汽车下手,背后藏着多重政治算计。首先是巩固选民基本盘。自今年 6 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就加大对非法移民的逮捕力度,目的是向支持者展示 “打击移民、保护本土就业” 的强硬姿态。此次针对现代工厂的行动,虽聚焦 “合法签证滥用”,但核心逻辑一致 —— 通过 “保护美国工人” 的口号,回应选民期待,转移在其他议题上的批评压力。特朗普急需用 “看得见的政绩” 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打击外资企业 “违规用工”,恰好能迎合 MAGA 阵营的诉求。
其次是对韩施压,积累谈判筹码。特朗普一贯奉行 “交易型思维” 与 “极限施压” 策略,即便韩美已初步达成 3500 亿美元投资协议,他仍不满足。此次执法行动可视为一种 “威慑信号”:一方面提醒所有在美外资企业,即便高层达成友好共识,美方仍会严格执行劳工与移民法律,逼迫企业加速 “本地化” 运营(尽管企业面临诸多现实阻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韩方底线,为后续谈判 —— 如驻韩美军费用分摊、逼迫韩国扩大在美投资等 —— 争取更多主动权。通过制造 “可控的紧张”,特朗普试图让韩国在更多领域让步。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韩美之间的 “不平等盟友关系”。尽管现代工厂的投资对佐治亚州至关重要,尽管韩美首脑会谈 “融洽” 了 140 分钟,尽管双方都对投资协议 “颇为满意”,但在特朗普眼中,韩国仍是 “可以得罪” 的盟友。当需要 “杀鸡儆猴” 时,韩国成为最佳选择 —— 特朗普清楚,即便韩国不满,最终也只能忍气吞声,按美国的规矩行事。

网友为表达对这次事件的不满而制作的图片
五、余波未平:韩国的妥协与全球企业的警示
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9 月 8 日,韩国政府紧急召集推进对美投资项目的企业召开座谈会,核查赴美出差签证制度,重新评估所有在美员工的签证状态。但现实是,即便遭遇如此对待,韩国对美投资大概率不会中断 —— 一方面,美国仍是全球重要市场,韩国企业难以放弃;另一方面,韩国保守势力可能借此事渲染 “特朗普逼迫李在明站队” 的论调,进一步影响韩国国内政治走向。对特朗普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 “政治胜利”—— 既巩固了 MAGA 基本盘,又向韩国施压,至于盟友感受、美国国际形象,都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但对美国整体而言,如何在 “吸引外资” 与 “保护本土就业” 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道难解的题:过度强调 “美国优先”,会吓跑国际投资者;放任 “违规用工”,又会引发本土民众不满。
而对全球跨国企业来说,此次事件是一面 “警示镜”: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复杂,移民政策严苛,即便与美国政府达成合作共识,也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执法风险。未来在美投资,不仅要考虑市场潜力,更要充分评估法律、政治风险,制定应对预案。
这场发生在佐治亚州的执法风暴,早已超越单一事件的范畴,成为韩美关系的 “转折点”,也为全球经贸秩序埋下新的不确定性。未来韩美如何修复关系、美国移民与外资政策如何调整、全球企业如何应对美国市场风险,都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