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不再是 “避风港”,996 入侵迹象明显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 9 月 8 日,一张数据图表在 X 平台(原 Twitter)引爆硅谷讨论 —— 旧金山的周六不再是度假休闲的代名词,而是被办公室周边餐馆的热闹、外卖订单的激增所填满。
2025 年 9 月 8 日,一张数据图表在 X 平台(原 Twitter)引爆硅谷讨论 —— 旧金山的周六不再是度假休闲的代名词,而是被办公室周边餐馆的热闹、外卖订单的激增所填满。
这并非偶然的消费热潮,而是 Ramp 经济实验室一份数据报告揭开的行业真相:2025 年 1-8 月,硅谷企业卡在餐饮、外卖、到店取餐的交易数据中,周六午间至午夜时段的活跃度较 2024 年同期显著攀升,其他工作日时段却几无变化。
“你可能不愿意承认,但 996 在旧金山是真的。”Ramp 经济学家 Ara Kharazian 的直言,并非基于企业加班打卡记录,而是通过企业卡交易份额的横向对比得出 —— 剔除 “总体消费增长” 的干扰后,只有周六的餐饮消费呈现出突破性活跃,且这一现象是 2025 年首次出现,过往数年从未有过类似数据轨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 “周六忙碌模式” 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在地域上,旧金山的表现远超纽约(后者更偏向 “晚间聚餐”,消费增幅有限);在行业上,不仅是软件公司,Ramp 覆盖的各类行业均能观察到相同趋势。尽管餐饮报销不能直接等同于工作强度,但对企业卡而言,它无疑是 “员工在岗” 的可靠信号 —— 曾经象征 “work-life balance” 的硅谷周末,正在悄然变味。


从 “逃离 996” 到 “重陷忙碌”:硅谷人的工作困境

“996” 这个词,曾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 “专属标签”。2019 年,“996.ICU” 项目在 GitHub 引发全球关注,无数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控诉 “早 9 点到晚 9 点、每周 6 天” 的高强度工作模式,随后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企业保障员工工时与休假权益。彼时,不少国内互联网人将硅谷视为 “职场避风港”,怀揣着对 “工作与生活平衡” 的期待,奔赴这片科技热土。
但短短数年过去,硅谷的工作节奏已然反转。如今在硅谷大厂,工作强度呈现出明显分化:微软、亚马逊等企业相对温和,而 Meta、OpenAI 等公司则保持着激进的工作节奏 —— 此前有 OpenAI 离职员工公开爆料,称公司内部压力巨大,发展速度快到让人难以喘息。即便是不需要周六到岗的华人工程师,也常把工作带回家继续处理。“我们不是追求 work-life balance 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能不能平衡,得看公司。”
创业公司的 “内卷” 更甚。在当下的硅谷,大公司频繁裁员、小公司随时面临生存危机,行业焦虑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一位从业者。曾经被视为 “理想职场” 的硅谷,正在重复 “高强度工作” 的循环,只是这一次,驱动因素与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三重推力:为何是 2025 年的硅谷?

硅谷 “周六忙碌潮” 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行业趋势、工作模式与文化叙事共同作用的结果。

1. AI 窗口期:竞速焦虑下的 “周末加班刚需”

2025 年,AI 行业进入关键窗口期 —— 模型迭代、数据积累、算力突破、场景分发均驶入快车道。行业共识从 “打磨完美产品再发布”,转向 “先上线版本,在用户反馈中快速迭代”。这种快节奏直接催生了 “周末紧急需求”:周末版本更新、系统集成调试、灰度测试落地……Ramp 数据中 “周六午间至午夜” 的餐饮消费高峰,恰好与 “黑客松式” 的集中工作节律完全吻合 —— 员工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外卖与到店餐饮自然成为刚需。

2. 线下回归:会议挤压出的 “被动时间再分配”

疫情后期,硅谷多数公司恢复线下办公,但随之而来的是 “会议挤占工作时间” 的困境。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被密密麻麻的跨部门会议、同步会、沟通会填满,真正需要专注的深度工作(如代码编写、产品设计、研究分析),只能被 “挤” 到周末或夜间完成。这种加班并非源于公司的打卡要求或行政命令,而是员工为了完成核心工作,不得不进行的被动时间调整 —— 周末的办公室,成了 “躲避会议、专注干活” 的无奈选择。

3. 叙事拉扯: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硅谷的工作文化,正被两种极端叙事拉扯。一方面,以马斯克为代表的 “工作狂” 阵营持续输出高强度工作理念 —— 他不仅公开鼓吹 “每周工作 80 小时”,还在接管推特后裁掉 75% 的员工,用自身行动传递 “极致效率” 的导向;另一方面,美国政界正推动 “32 小时工作制”,呼吁企业缩短工时、保障员工权益。
而现实给出的答案,远比口号更诚实。有硅谷公司曾推出 “自愿加班计划”:报名参与的员工可获得 25% 的薪资涨幅与额外股权奖励,但最终报名人数不足一成。这一数据恰恰说明,多数人并不愿意用时间换取短期利益,但行业竞争压力下,“隐性加班” 又成了无法回避的选择 —— 即便没有强制要求,员工也会因为 “担心落后”“项目紧急” 而主动牺牲周末。


硅谷 996 vs 中国 996:差异在约束,共性在代价

当 “996” 从中国走向硅谷,两者的核心差异并非 “加班与否”,而是 “组织与社会的约束机制”。
在美国,劳动法对 “强制延长工时” 的限制更严格,工会的监督作用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让企业难以推行 “刚性加班制度”。Ramp 数据所反映的,更多是 “隐性加班的群体化”:员工为了完成工作,周末留在办公室,通过企业卡报销餐饮费用;团队为了推进项目,周末组织工作聚餐,顺便同步进度 —— 这些行为没有打卡记录的强制约束,却真实勾勒出硅谷当前的工作状态。
但无论形式如何,过度加班的代价是共通的。长期高强度工作,并不会带来产出的同比例增长,反而会将 “注意力与创造力” 磨损成 “忙碌的幻觉”:员工的日程表越来越满,跨部门沟通越来越频繁,产品版本更新越来越快,但解决核心问题的质量却在下降。
曾经历过锤科科技高强度加班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即便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加班,最终也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当一个团队开始 “以发布版本代替真正进步”“以熬夜时长代替深度思考”“以情绪亢奋代替有效协作”,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 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的教训早已证明,长期超时工作,必然会以员工的健康、家庭的和谐与组织的韧性为代价。


破局之道:拒绝 “工时崇拜”,回归工作本质

要避免 “隐性加班” 演变为 “常态加班”,需要企业与团队共同调整方向,将 “工作的重心” 从 “时间投入” 拉回 “价值产出”。

1. 用 “里程碑质量” 替代 “工时崇拜”

企业应建立以 “结果” 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而非关注 “谁周末来得更久”“谁加班到更晚”。代码评审的严格度、项目复盘的深度、产品上线后的稳定性指标,这些能直接反映工作质量的维度,才应是考核的核心。只有让员工意识到 “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才能避免 “无效加班” 的恶性循环。

2. 精简流程,保护 “专注时间”

“会议过多”“部门墙厚重”,是导致 “深度工作被挤压到周末” 的重要原因。企业应推行 “少开会、开短会” 的原则:能通过文档同步的信息,绝不组织会议;必须开会的场景,只邀请核心相关人员,采用 “站立沟通” 的方式缩短时长。同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为工程师、研究员、产品经理等岗位,保留足够的 “长时段专注时间”—— 这才是提升核心产出的关键。

3. 明确 “周末工作” 的边界与补偿机制

对企业而言,完全避免 “周末紧急工作” 并不现实(如突发故障修复、关键项目上线),但必须明确 “周末工作” 是 “特殊事件”,而非 “常态”。为此,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
  • 设立 “周末值班(on call)” 机制,仅让必要人员参与,避免全员加班;
  • 对于周末工作的员工,及时给予补休或即时奖励,保障其合法权益;
  • 定期评估 “周末工作” 的必要性,若某类工作频繁需要周末推进,需反思日常工作流程是否存在问题,而非放任周末加班成为常态。


结语:速度应服务于质量,而非相反

目前,“硅谷全面 996” 尚未成为行业共识,Ramp 的数据更多是一个 “预警信号”—— 它提醒我们,在 AI 竞速的浪潮下,硅谷的工作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周六正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当作 “第六个工作日” 使用。
但无论行业竞争多么激烈,有一条真理始终成立:工作的本质,是 “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而非 “用无限的时间填补无效的忙碌”。硅谷若想避免重蹈中国互联网的覆辙,就需要警惕 “隐性加班” 的蔓延,让 “速度” 服务于 “质量”,让 “忙碌” 回归 “价值”—— 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走得更远,也才能真正实现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