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匹茨堡:中美科技竞争,不止于表面的较量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在 1987 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华尔街》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金融大亨戈登・盖柯那句 “贪婪是好的”,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了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 1987 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华尔街》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金融大亨戈登・盖柯那句 “贪婪是好的”,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了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影片里,盖柯通过杠杆收购制造业企业并拆分资产的情节,深刻反映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高通胀、高失业率与制造业困境交织的社会经济状况。

  电影中,泰达纸业股东大会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泰达纸业,这家位于宾州的老牌造纸厂,业绩增长乏力,公司内部管理臃肿,开支高昂,负债累累,难以创造股东回报,是当时美国制造业大量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也因此成为华尔街大鳄们觊觎的杠杆收购目标。主角 “壁虎戈登” 在向泰达发出敌意收购要约后,在股东大会上发表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演讲:“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不是来这里沉迷于幻想,而是要直面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现状的。美国,正在沦落为世界的二流强国。她的贸易和财政赤字已经到了噩梦般的规模。在自由市场的年代,当美国是世界最强工业国,公司的所有者是有问责机制的,这是卡耐基、梅隆这些工业创始人们的遗产。今天的管理层拥有很少股权、没有问责机制…… 最新的美国公司生存法则似乎已经变成了‘不适者生存’!”

  如今再看美国现状,与 80 年代前半期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胀和高失业问题依然存在,制造业空心化持续加剧,金融虚拟化愈发严重,华尔街的财技主导着市场;社会阶层两极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今年夏天,因为孩子的夏校,我有幸首次游览美国著名的钢铁之城 —— 匹茨堡,这里也是美国工业革命的起点,世纪大亨卡耐基和梅隆的大本营。在匹茨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用餐时,入口处一个带轮子的庞然大物吸引了我的注意,通过 AI 查询得知,这是当年钢厂炼钢炉标配的鼓风机,如今却成了遗址,默默诉说着钢铁之城的没落。

  电影《华尔街》中还有一条贯穿主线的故事:一位父亲在蓝星航空做了几十年技工,儿子从纽约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尔街成为股票经纪。蓝星公司经营不善,但账上资产可观,儿子怀揣梦想,不满足于仅赚取股票交易费,于是拉拢壁虎戈登,希望通过杠杆收购航空公司,自己出任 CEO,大刀阔斧地改善管理、削减成本、开源节流,让蓝星航空重振雄风。起初,壁虎戈登满口答应,还与包括这位父亲在内的工会领导和员工代表会面,许下诸多空头支票。然而,后来戈登却改变主意,背后组织财团,计划拆分变卖蓝星的资产,赚一笔快钱后抽身离开。这一情节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美国的状况,一面是振聋发聩的 “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口号,呼吁重振美国制造业;另一面却是缺乏耐心的资本,热衷于短期交易,最终可能只留下一片混乱和破碎的希望。

  从客观视角审视美国宏观经济现状,虽然近几个月美国通胀增速有所缓解,由于九月降息预期确定性提高,美债利率尤其是 2 年期短期国债利率已触及 3.5%,达到过去三年的低点。美股在经历 4 月贸易战惊魂跳水后大幅反弹,屡创新高,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但实际上,仍有几个不容忽视的红灯信号: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屡创新高;尽管短期通胀增速缓解,但与长期通胀挂钩的黄金指数却不断刷新纪录;最新就业数据显示,美国劳工市场新增就业远不及预期,市场对此的反应是抛售,这表明人们不仅考虑降息,还担忧经济衰退。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降息后通胀卷土重来,伴随经济衰退引发滞胀,那么股市将面临巨大危机。从市盈率(PE)倍数来看,美股尤其是几大科技巨头的估值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但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分析,从市销率(PS)倍数来看,整个标准普尔(S&P)指数已达到 3.25 倍,为过去二十五年的最高点,甚至超过了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如此看来,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人工智能(AI)的宏大叙事和 MAG7(指美股七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Meta)还能支撑市场多久?巴菲特持有现金处于历史高位,又意味着什么?

  尽管美国经济存在诸多隐忧,但在科技创新领域,美国依旧是全球的灯塔。今年夏天,我在旧金山停留数日,与几位 AI 创业者会面交流,并拜访了美国最大公募基金之一的总部,与他们的科技和 AI 行业基金经理进行了深度探讨,收获颇丰。

  观察当今美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从去年至今,已逐渐形成 “一超三强” 的格局。谷歌,尽管在两年前 ChatGPT 横空出世时,被 OpenAI 和微软逆袭,一度被市场认为搜索入口霸主地位将被颠覆。但如今,谷歌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如 Transformer 架构于 2017 年在谷歌被率先发明,虽然后来被搁置,却被 OpenAI 抢先应用),其 Gemini 模型能力后来居上。此外,谷歌拥有自主可控的 TBU 算力、云业务的规模效应以及应用端的无缝连接,甚至在硬件端先于苹果推出了新一代原生 AI 手机,稳固了其江湖霸主地位。在谷歌之后,OpenAI、Anthropic、X.ai 三强鼎立,它们各自背靠超级平台,在模型、应用和生态方面各具特色。OpenAI 的旗舰应用 ChatGPT 用户规模已超 7 亿,距离 10 亿日活跃用户(DAU)的目标也不再遥远;Anthropic 专注于编程和 Agent 产品,在企业级应用市场独占鳌头;X.ai 则依托马斯克这位传奇人物,凭借海量算力训练巨模,追求大力出奇迹,通过 10 万卡集群算力以及多模态方面的突破,在未来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中具有先天优势,实力不容小觑。此外,硅谷还密切关注 Ilya Sutskever 创立的自主学习公司和 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 创立的 Thinking Machine。

  通过此次交流,我有几个深刻体会: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无可撼动,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算力、几大巨头引领的云基础设施、海量的资本投入(包括超级平台不计成本的资本支出、风险投资界乃至二级市场的巨额资金支持),以及来自全球的顶级人才汇聚,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飞轮闭环,不断强化其领先优势。良好的生态和闭环是一切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无论是 ChatGPT 这样的超级面向消费者(To C)应用,还是 Anthropic、Cursor 等面向企业(To B)的应用,在美国都有成熟的付费和变现模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消费者和企业良好的付费习惯,使得 AI 研发前期的巨额资本投入能够计算投资回报率(ROI),有了收入增长便会吸引更多资本投入,为模型研发和产品迭代提供持续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尽管过程中存在波折,但时间证明,强大的基础模型能力,尤其是语言模型能力,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石。模型与产品相辅相成,只有具备优秀的模型,才可能不断开发出令人惊艳的应用和产品。

  在旅途中,我读完了 Walter Isaacson 所著的《创新者》一书,结合近期对中美 AI 发展的观察,感触颇深。与前几次科技革命,如个人电脑(PC)、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相比,AI 领域同样存在巨头赢者通吃的现象,但创业公司并非毫无机会。在每一次科技革命浪潮中,都有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Meta 等创业公司,凭借偶然的机遇、创业者的不懈努力和激情,打造出超级产品,铸就一代传奇。书中的一些事实,如今看来依旧令人难以置信,却也极具借鉴意义:在 PC 个人计算机革命时代,最有希望摘取桂冠的并非如今的科技巨头,而是施乐(Xerox),一家如今几乎被人遗忘的数字打印公司。当年,施乐的研发中心 PARC 研发出了第一代个人计算机,但却被纽约总部的职业经理人轻易放弃,他们认为:“计算机永远不会像复印机一样在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比尔・盖茨和微软的一项里程碑式举措,是确立了微软对其软件代码的所有权,并让用户为软件支付牌照费,由此开创了软件作为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后来,IBM 偶然邀请微软为其个人计算机编写操作系统,微软抓住机遇,结合牌照付费商业模式,奠定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行业标准,也为日后成为全球霸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今美国企业服务软件和 AI 行业的繁荣,离不开代码货币化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而微软正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微软商业帝国的起点,竟是创始人盖茨在哈佛辍学前,免费盗用学校计算机写下的早期核心代码)。苹果的乔布斯与微软的盖茨之间也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当盖茨看到苹果开发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后,回去便开发了微软版本的图形操作系统,即如今的 Windows。乔布斯认为这是偷窃行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而苹果的 GUI 创意,最初源于乔布斯参观施乐 PARC 实验室时看到的第一代 GUI 版本,乔布斯惊叹之余,直接借鉴了这一产品创意,开发出苹果的图形界面,并自豪地宣称:“好的艺术家会模仿,更好的艺术家会偷招。” 再看谷歌,它起源于两位斯坦福博士生的学校论文项目。谷歌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两位天才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1998 年前后,互联网刚刚兴起,全网网页内容有限,使得他们能够在有限计算资源下,完成全网爬取、打标签和精炼搜索结果的算法实践。回顾谷歌的发展历程,早一两年或晚一两年,都可能无法取得如今的成功,其成功具有偶然性且难以复制。但偶然中也蕴含必然,天才的想法虽源于灵光一现,但也是命运的眷顾。当时他们的想法被认为疯狂且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创业的激情和韧性,根本无法走到最后。正如谷歌的座右铭,拉里・佩奇所说:“对于不可能总要抱有一个健康的否认态度。”

  谈及美国,就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中国。今年,中国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走出了独特的差异化行情。香港,并未如两年前一些悲观论调所言,沦为 “金融中心遗址”,反而如我所预期,成为中国科技企业首选的上市地。投行、券商、律师和其他中介机构的朋友们今年忙得不可开交,我与几位相识多年的国际律所管理合伙人开玩笑说:他们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 “开两会”,即参加无数港股 IPO 项目的启动会和新晋港股上市公司的 IPO 敲钟及庆功会。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在此,我想通过回顾两篇文章来加以说明。

  2023 年 11 月,我撰写的《纽约随笔》意外获得了 10 万 + 的转发。当时,恒生指数约在 17000 点,市场情绪极度悲凉,无论是市场从业者还是企业家、创业者,心态都极为负面。文章发布后的那几天,我收到了许多质疑甚至嘲讽,但也倍加珍惜朋友们的鼓励和共勉。感慨之余,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位基金经理朋友反馈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国内调研的观点:“1) China companies are doing better than China economy; 2) Chinese is so hard - working and unnecessarily ‘juan’; 3) China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everything is so developed; 4) Chinese cuisine is so yummy and cheap and tips free.”(1. 中国公司基本面要好于中国经济;2. 中国人真勤奋,勤奋到没必要的 “卷”;3. 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很先进;4. 在中国吃东西,好吃不贵还不用付小费。)去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家们根本没时间悲观,都在争分夺秒地想办法做事。这些反馈与我的感受完全一致,也传达出几个重要信息:其一,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聪明、勤劳且有时过度 “内卷” 的民族,这种基因特质有利有弊,但却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内在动力;其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即便暂时减仓甚至不配置中国资产,也不可能不持续关注中国。资本逐利,只要我们自身做好,资金自然会流入。而且,老外的观察往往比我们自己更为透彻,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其三,再漫长的熊市也终有尽头,尽管当时很多人悲观失望、迷茫无助,但一篇小文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正面反馈,并非因为我阐述了什么高深道理,而是人心思涨,向往光明。正如王阳明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牛市总会回归,关键在于我们要以乐观心态踏实做事,等待牛市的到来。

  2024 年 8 月,经历年初大幅反弹后,由于后续几个月对实体经济通缩的担忧以及大规模刺激政策预期的落空,市场再度阴跌,恒生指数又跌回 17000 点。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由 AI、GPU 引发的牛市却如火如荼。我在《西岸随笔》中提到:“从许多二级市场资深参与者的角度看,今年的市场更像 2012 - 2013 年的市场。在经历中国增长放缓、估值大幅调整后,外资撤出市场。当时中国内部有优质公司,具备 alpha 收益,但体量不大,外资参与度不高。直到 2015 - 2016 年,移动互联网平台如阿里巴巴等大市值公司出现,外资才广泛参与,迎来新一波机会。” 文章最后还特别指出,机会往往在阴暗低谷中悄然出现,伟大公司也常常诞生于此时。例如,2004 年谷歌上市时表现不佳,未引起太多关注。而且,“如果我们再回忆一下,也是 2004 年 2 月,还在哈佛读书的扎克伯格在他波士顿的宿舍里创立了脸书(Facebook)。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大洋彼岸的杭州,阿里巴巴初露锋芒,拿到了当时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 8200 万美元融资,领投方是软银。而短短四个月以后在香港,有一家叫做腾讯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总市值约为 62 亿港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历史,总是由一群有信仰的人、以务实的精神,在黑暗的通道里,默默坚持,从而被改写。润物细无声。”

  如今回头看,很多情况看似发生了变化,但本质上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改变的只是人们的心态。如今,许多主流机构,包括外资,都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那么糟糕,且边际在逐步改善。宏观层面,房地产行业虽仍需时间修复,地方债也需要慢慢消化,但中美贸易战最危险的时期似乎已经平稳度过。反观美国,在 2010 - 2020 年周期里,表面上美股高歌猛进,然而不要忘记,美国也是从 2008 年金融次贷危机中艰难走出,个人家庭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企业不敢进行资本投入,整个经济实体经历了金融系统崩盘后漫长的去杠杆过程。为了修复经济,美联储创造了长时间近乎零利率的市场环境,在没有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股市迎来黄金十年。对比当前中国的情况,是否似曾相识?其实本质并未改变,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叙事方式发生了变化。欧美资金已经开始转向,重新配置中国资产,但从策略制定到实施需要时间(毕竟大多数人两三年前才刚做出低配甚至零配中国资产的决策),资金回流才刚刚起步。巨轮转向虽需时间,但一旦调转方向,将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这也将成为中港两地市场慢牛和长牛的持续推动力。据了解,美国著名的科技基金、管理规模达 700 亿美金的蔻图 Coatue 今年已开始重新买入中国股票,核心持仓包括腾讯和小米,仓位高达数十亿美金。在恒生指数逼近 26000 点的当下,回顾过往历程,我们更应坚定信心,稳步前行。

  如果说美国是科技创新的灯塔,那么中国则是科技落地、应用化、工程化和规模化的肥沃土壤。年初 DeepSeek 的出现,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开创了算力极致效率和开源模式的先河,让整个中国 AI 乃至科技行业为之振奋。大半年过去了,尽管由于算力、资本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中国 AI 模型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似乎并未缩小。但从长远来看,即便面临竞争对手的种种遏制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依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长期竞争中不仅不会落后,反而大有可为。

  在人才方面,在全球顶尖人才汇聚的 AI 领域,得人才者得天下。英伟达 CEO 黄仁勋今年出席台北国际电脑展时曾表示:“全球 50% 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你无法阻止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进展。” 美国的顶级 AI 研究机构中,来自中国的人才占比高达 38%。智库 MacroPolo 的报告显示,美国的顶尖 AI 研究员近 40% 毕业于中国大学。中国雄厚的科研人才储备,是这场超级竞赛中最核心的财富。从算力角度分析,根据美国投行杰弗瑞的研报,对比中美云厂商资本支出,中国正在加速追赶。过去 12 个月,中国云厂商的资本支出达到 450 亿美元,虽然远低于美国大平台的 3000 亿美元。但我们不能只看绝对数字,还应关注到中国云厂商对 AI 基建投入的加速态势。自 2023 年底开始,中国大厂每个季度的资本支出都在增加,且从 2024 年四季度起,中国大厂在云和 AI 方面的资本支出与云收入的比率,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开源模型在模型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平权。开源趋势以及大厂和创业公司的激烈竞争,使得在大模型层面,即便有最先进的模型,也难以长期保持领先,呈现出 “各领风骚三十天” 的局面。我们可以借鉴《创新者》中的观点,抄袭和跟随并非可耻之事。在美国大厂凭借雄厚资源探索前路时,我们可以节省资源,将重点放在应用领域。当 AI 超级应用出现时,中国庞大且统一的市场,将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只要能够生存下来,留在竞争的牌桌上,就有机会迎来胜利。能源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美国电网电力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 AI 发展的首要核心矛盾。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