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招商困局:一场与 “骗子” 的高危博弈

收录于 游戏娱乐 持续更新中
在文旅行业的寒冬里,一篇名为《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的文章意外引爆了行业痛点。文章发布后,旅界后台收到了上百位地方文旅负责人的私信,他们带着焦虑与困惑,渴望找到
在文旅行业的寒冬里,一篇名为《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的文章意外引爆了行业痛点。文章发布后,旅界后台收到了上百位地方文旅负责人的私信,他们带着焦虑与困惑,渴望找到破局之道。国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30 岁出头的国栋,如今在某地级市古镇文旅管委会负责招商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景区规划公司深耕多年,对文旅项目从规划到落地的全流程了如指掌,是圈内公认的 “懂行之人”。然而,即便如此资深,国栋在当下的招商工作中,也屡屡陷入棘手的困境。
“熙少,现在这年景,招商简直成了‘打假’!我们接待 10 家企业,8 家是来骗补贴的骗子。” 刚加上微信,国栋的吐槽就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惫。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他的夸张表述,可接下来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中严峻:“要不是我懂点文旅门道,早就被这些人骗得底裤都不剩了。”
这番对话发生在一场项目路演结束后。国栋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向我复盘了刚才遇到的 “奇葩” 企业:“他们带着精美绝伦的 PPT、制作精良的沙盘模型、所谓‘行业大咖’的讲师照片,还有看似专业的施工图纸,张口就要政府出钱修路、通电,甚至连建设酒店的补贴、培训基地的地皮,都想让我们当地的平台公司全权承担。”
说到这里,国栋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哪里是招商?分明是打着合作的幌子,行骗补之实!”
一听到 “平台公司”,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谓平台公司,本质上是地方国企的 “马甲”,承担着当地文旅项目的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落地执行等核心任务。在许多虚假招商案例中,这些平台公司往往成为骗子的主要目标。
不少投资方嘴上说着 “诚意合作”,实际却打着如意算盘:让平台公司全额出资建设项目,自己只负责后期运营,盈利后参与分成,一旦项目亏损,便拍屁股走人,将所有风险甩给地方。用国栋的话来说,就是 “地方盼着他们带资进组,他们却想着让地方带资领他们进组”。
如果说骗补还在 “常规操作” 范畴,那近两年出现的另一类骗子,则更显 “高明”。国栋透露,这类骗子的核心目标并非投资项目,而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一签,他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起初我满心疑惑,一份协议究竟有何价值?国栋的解释解开了我的困惑:“这些人拿着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四处宣称‘已与 XX 政府联手打造 XX 文旅小镇’,把自己包装成投入数亿资金的实力企业。凭借政府盖章的协议背书,他们去外面募资、谈合作,甚至搞项目预售,以此骗取资金。”
也正因如此,如今国栋和同事们形成了一种 “反向警惕”:一旦发现对方急于签订协议,反而会提高戒备,有时甚至会故意拖延签约进程。可骗子也深谙变通之道,眼看正规途径难以突破,便开始走 “人情关系” 路线。
“有些企业是上面领导介绍来的,我们根本无法拒绝。” 国栋的语气中满是无奈,“这种时候,平台公司的风险就更大了 —— 不投资,显得不给领导面子;投资了,就是给自己埋下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曾经,招商是地方政府 “开门迎钱” 的好事,可在国栋的讲述中,这份工作俨然成了高危行业。正当我陷入沉思时,国栋又提起了近期的新动向:一批主打 “疗愈” 概念的企业密集到访,涵盖冥想、水疗、禅修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宣称,要抓住当下人们的焦虑情绪,打造面向城市亚健康人群的疗愈胜地。
“这类项目,总该不是骗局了吧?” 我忍不住问道。国栋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熙哥,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骗局,关键要看操盘者是否相信自己在做的事。一个人,永远做不成自己都不相信的事。”
后来,我反复琢磨这句话,越发觉得深刻。当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的焦虑感不断加剧,文旅项目便成了许多人心中的 “焦虑出口”。而骗子,最擅长将自己伪装成这个 “出口”,利用人们的迫切需求行骗。



为何文旅行业成了骗子 “重灾区”?

听完国栋的经历,我不禁思考:为何骗子偏偏盯上了文旅项目?国栋的回答直白又扎心:“很简单,地方政府在文旅领域仍愿意投入资金,而且不少招商团队专业度不足,容易被忽悠。”
“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啊。” 我感叹道。国栋点点头:“没错,既有资金可图,又缺乏专业鉴别能力,这样的地方政府,在骗子眼里就是‘优质韭菜’。”
随后,国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让我对文旅招商中的骗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久前,一家宣称要打造 “国学书院” 的企业前来考察,还带着十几位 “股东” 同行。这些人男女老少皆有,有的自称 “终身会员”,有的号称 “文化合伙人”,为了营造氛围,他们全程身着汉服,仪式感十足。
“一开始,我对他们还挺尊重的,觉得是真正想做文化项目的团队。” 国栋回忆道,“可接触下来发现,他们始终避而不谈资金规划和落地细节,翻来覆去只讲文化愿景、传承使命,最后拿出一份草拟协议,要求我们平台公司出地、出钱,他们只负责提供‘品牌’。”
“那你是怎么发现不对劲的?” 我追问。国栋笑了笑:“我回去查了这家公司的备案信息,发现前两年他们还在做老年旅游卡充值业务,跟国学文化毫无关联。”
这件事让国栋总结出一个判断标准:“真正做文旅项目的团队,首先关注的是市场需求、投资回报和落地逻辑;而那些一上来就要求政府掏钱,还把文化包装得玄乎其玄的,十有八九是来编故事骗钱的。”
可现实情况是,许多地方文旅招商部门,尤其是偏远城市的团队,常常陷入 “被感动” 的陷阱。这些地方招商压力大、任务重,只要有企业愿意洽谈项目,招商人员便会热情接待,甚至铺红毯、设宴席,仿佛遇到了拯救当地文旅产业的 “救世主”。
“很多招商干部不懂市场运作,也看不懂财务模型。” 国栋无奈地说,“你给他们一份数据详实、承诺 3 年回本、年化收益 10% 的正规项目 PPT,他们毫无感觉;可一旦你描绘‘下一个乌镇’‘全国顶尖疗愈圣地’‘国潮文化小镇’这样的蓝图,他们就会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项目成功的曙光。”
而骗子,恰恰利用了这种 “渴望成功” 的热情。就像人越想发财越容易被骗一样,地方政府越急于招商,就越容易被虚假的故事打动。
更致命的是,地方国企平台公司的 “短板” 恰好被骗子精准拿捏。国栋介绍,当地的平台公司大多是早年为了基础设施建设而成立的,具备一定的融资能力,但在文旅项目的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他们修公路、建桥梁、盖安置房是一把好手,可让他们负责文旅项目运营,就像让一个精通修船的人去开飞机,完全不在行。” 国栋的比喻十分贴切。而骗子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既能审批资金,又缺乏运营和风控能力的合作对象。
更微妙的是,有时地方政府明明知道项目不靠谱,却因为招商任务、业绩指标和上级压力,不得不勉强签约,只为完成 “任务量”。国栋透露,隔壁 “西虹市” 就曾有过类似案例:一个文旅项目签约后迟迟未能落地,后来合作企业因利用协议进行非法集资,被列为被执行人。最终,负责招商的部门不仅要承担责任,还要兜底处理烂尾项目留下的烂摊子。
“这种项目就是‘负面工程’—— 把骗子包装的项目当作正规招商成果,一旦出问题,群众只会指责我们政府部门。” 国栋感慨道,“骗子固然可恨,但比骗子更可怕的,是一个缺乏识别能力、却又极度渴望业绩的招商系统。两者之间,往往一拍即合,形成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从 “求数量” 到 “重质量” 的艰难转身

“今天我们又接待了一家企业,还是领导介绍来的。” 国栋一边翻着手机里的微信截图,一边苦笑着说,“我看着负责人有点眼熟,一查才发现,这家企业的前身几个月前还在某地上了失信名单,现在换了个公司名字,又来跑文旅项目了……”
“那你们就不怕踩雷吗?” 我担忧地问。国栋无奈地苦笑:“怎么不怕?可你知道吗?现在招商的首要目标,不是投得准不准,而是能不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才算及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这番话让我十分震惊。国栋进一步解释:“招商有明确的 KPI,比如要签约多少个项目、发布多少篇招商新闻、推动多少个项目落地。能投对项目当然最好,可就算投错了,至少要有‘签约’‘推进’的过程,才能向上级交差。”
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招商工作逐渐偏离了本质 —— 只追求 “过程正确”,却忽视了 “结果好坏”。“你看我们每年招商工作报告里写的那些项目,有的确实落地了,有的早就没了下文,还有的第二年换个名字,又以‘新项目’的名义重新出现在招商名单里。” 国栋的话语中满是无奈。
“难道你们就不能主动筛选掉这些有问题的项目吗?” 我追问。国栋摇摇头:“能筛,但代价太大了。你筛掉一个背景不干净的企业,可能会得罪介绍项目的领导;你拒绝一个包装精美的虚假项目,可能会被质疑招商能力不足。”
就这样,一线招商人员被迫扮演起 “全能角色”—— 既要懂投资分析,又要做风险判断,还要平衡复杂的人情关系。而骗子,恰恰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 “漏洞猎人”,他们钻制度的空子,利用信息差,一步步将地方政府拖入骗局。
“难道就只能一直这样下去吗?” 我忍不住问道。国栋坚定地点点头:“当然不能。我们现在也在主动想办法,慢慢探索破局之路。” 随后,他向我介绍了目前正在推进的三个方向,也是他们眼中文旅招商的 “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做 “前置筛查”。国栋认为,地方文旅招商团队专业能力有限,亟需第三方机构提供支持。这些机构可以通过核查企业信用记录、分析资金流向、评估运营能力等方式,将有失信记录、空壳运营、无实际资金的企业挡在门外,从源头降低风险。“以前我们是来者不拒,现在宁愿一年不签一个项目,也不能为了数量签下‘负面工程’,给自己留下后患。”
第二,穿透式考察,锁定真正的运营方。国栋特别强调:“很多时候,表面上是 A 公司出资合作,但实际上负责项目落地和运营的,是 A 公司旗下的 B 团队。很多问题,就藏在这一层关系里。” 因此,在招商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投资方的实力,更要深入考察实际运营团队的经验、能力和过往业绩,避免被 “空壳公司” 或 “虚假团队” 蒙蔽。
第三,明确权责边界,追求 “双向奔赴”。国栋坦言,过去很多招商项目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权责不清 —— 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风险,而投资方却只想享受收益。真正优质的招商,应该是地方与企业的 “双向奔赴”:地方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企业投入资金和专业运营能力,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现在我们的政策底线很明确:宁可不签,也不能签错。”
这句话听起来官方,却充满了真诚。国栋不仅是一名招商人,更是一位风险管理者。在这个骗子横行、资源稀缺、压力爆棚的 “战场” 上,他和无数一线招商人员仍在坚守。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文旅招商不能只图一时热闹,能否让项目健康落地、体面收场,才是对地方文旅产业真正的负责。
如今,国栋和同事们的努力,正推动着地方文旅招商从 “求数量” 向 “重质量” 转变。这条路或许艰难,但却是打破困局的唯一出路。毕竟,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真正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而非只会编故事的骗子;需要的是理性专业的招商团队,而非急于求成的业绩机器。只有这样,文旅项目才能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 “优质出口”,而非焦虑与骗局的 “温床”。

推荐游戏娱乐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